由《经济参考报》与银率联合主办的2010年度360°银行评测活动12日在京闭幕,主办方发布了“2010年度360°银行评测陈述”。陈述成果显现,近六成被访用户称没买过理财产品,三成多用户标明曾被银行误导,在理财产品的购买过程中误导最易产生。而误导率排名...
由《经济参考报》与银率联合主办的2010年度360°银行评测活动12日在京闭幕,主办方发布了“2010年度360°银行评测陈述”。陈述成果显现,近六成被访用户称没买过理财产品,三成多用户标明曾被银行误导,在理财产品的购买过程中误导最易产生。而误导率排名前三位的银行分别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31.94%)、建设银行(20.10%)和招商银行(18.84%)。
三成多用户称曾被银行误导
陈述指出,被访用户中,有31.57%的用户标明其在银行有过被误导的阅历,较2009年的22.20%有显着上升。从简单产生误导现象的产品/服 务 来 看 , 有 被 误 导 经 历 的 受 访 用 户 中 ,41.90%的用户标明其在购买理财产品时简单遭到误导,31.38%的用户标明其在处理存取款等惯例事务时简单遭到误导,而在处理黄金、贵宾理财、个人借款等事务时,标明简单遭到误导的用户份额较少。别的,用户反映较为会集的简单遭到误导的事务有上银行、手机银行、开卡等。
从误导现象产生的具体表现来看,产生最为频频的是误导用户购买不合适的稳妥产品,其次是银行理财产品和基金产品,这可能是因为稳妥产品相对于其他理财产品而言,流动性、收益空间较小,仅适用于有特定需求的客户,因而如果在出售时没有很好的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剖析,就简单让用户有被误导的感触。
在最简单遭到误导的银行理财产品的购买过程中,从误导现象产生的具体表现来看,产生最为频频的是夸张产品收益,占比为24.11%;其次是疏忽、隐秘产品危险,占比为23.47%;而误导客户买稳妥,占比为16.96%。记者注意到,陈述对误导率前三位的银 行 进 行 了 排 名 ,分 别 为 中 国 邮 政 储 蓄 银 行(31.94%)、建设银行(20.10%)和招商银行(18.84%)。
陈述剖析称,形成用户感觉遭到误导的首要原因可能有:银行工作人员出于查核要求,强行推销不适合客户的产品,或在介绍产品过程中,为了促进客户成交,隐秘产品的危险,夸张产品收益,混杂产品预期收益与实践收益的概念,对产品的认购,出资期限不予以阐明或少说;一些银行工作人员因为本身的专业度不行,对产品不了解,误导客户或不能把产品给客户讲清楚;稳妥公司驻点工作人员着装与银行工作人员类似,客户很难区别,把驻点人员推销的稳妥产品误当银行的储蓄或定存产品。
近六成被访用户未购买过理财产品
记者注意到,在被访用户中,购买过银行理财产品的用户占40.35%,与2009年查询得到的数据 相 比 , 购 买 过 理 财 产 品 的 用 户 占 比 增 长0.36%,有近6成的被访用户没有购买过理财产品,标明银行理财产品的事务覆盖率仍然较低,有较大提高空间。
在购买过银行理财产品的用户中,6成以上的用户购买过工商银行的理财产品,超越第二名交通银行近2倍;第三名至第六名占比在15%至8%左右;第七名至第十名占比均低于4.5%。其间,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占比较高,首要是因为这两家银行的营业点覆盖率较高,广告宣传力度大,相对于其他银行而言,这两家银行在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量、用户购买的快捷性上具有显着优势。
除了理财产品发行量大,工行的贵宾理财服务覆盖面也相对较广。从被访用户贵宾理财服务银行的挑选状况来看,运用份额较高的分别为工商银行的理财金账户,建设银行的建行财富,招商银行的金葵花理财。其间挑选工商银行贵宾理财服务的人数占比为59.91%,远高于其他银行的运用份额,这首要是因为工商银行的点多,覆盖了更多的客户集体,并且工商银行的贵宾服务门槛低,仅为30万元,故受众集体也比较多。
外资法人银行品牌信任度远不及品牌知名度
本次测评将银行品牌知名度和信任度评测得到的成果进行了比照,成果显现,除了外资法人银行,其他各类型银行的品牌知名度和信任度评测状况较为近似,大型商业银行的品牌知名度略高于其信任度,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的品牌信任度略高于其品牌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