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北京新政,在北京东城区和西城区的“幼升小”派位中,都出现了“爆雷”现象,引人唏嘘。
所谓“爆雷”,就是家长花大价钱买学区房,但孩子却无法入读名校,反而被派到“渣校”。
论起家长们的痛,还要说回到北京的学位房改革北京新政:通过“多校划片”,“新老划断”的方式,打破了学位房的确定性。甚至由于学生太多,部分在“新老划断”之前买了学区房、迁了户口的家庭,都无法保证孩子入读名校。
要知道,北京义务教育阶段的好学校,大多集中在西城区、东城区、海淀区。三大核心区,有两个全面“爆雷”,改革力度不可谓不大,也有多方面的考量。
而此次北京学区房的重大调整,也不禁让人浮想联翩:下一步会蔓延至全国吗北京新政?老破小价值千万,学区房成房价“急先锋”
作为兼具功能性与投资性的标的,优质学区房在过往楼市中备受追捧。
以北京为例,2019年西城区烂缦胡同一套5.6平方米的“破旧小”,以总价127.55万元成交,每平方米价值约23万元。今年以来,西城德胜等学区房源同样出现涨价现象,德胜已飙升至17万/平方米左右。
因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很多家长短期内无法将孩子送到国外读书,于是转向国内优质学区,学区房热度被再次推高。花千万买入老破小、空挂户集体户等现象频出,高价学区房不仅让家长压力倍增,也助推了楼市热度。
从管控房价的方面出发,那就是“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只有管住学区房,才能遏制住房价的过快上涨。

北京作为政策的风向标,下一步大概率全国各地都会开始抄作业,但具体执行力度如何,就见仁见智了。
在那之前,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各地的学区房政策:
北京西城区规定自2020年7月31日后,新购房家庭子女上小学不再对应登记入学划片学校,全部以多校划片方式在学区或相邻学区内入学。
2月8日,深圳宣布建立二手住房成交参考价格发布机制,对全市3595个住宅小区制定了二手住房成交参考价。虽然没有直接打击学区房,但是在二手房指导价出台后,学区房的成交量开始大跌,价格有所松动。
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供给,防止以学区房等名义炒作房价。
4月1日,深圳市三部门联合印发开展“学位房”等虚假违法广告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同时,深圳首提“全区试点大学区制”,在民治街道小一和初一各自选取5所学校,纳入到大学区招生学校中,狙击高价学位房。
上海的“名额分配综合评价录取”制度影响更大,自2021年起,上海市委属试验示范性高中,将拿出招生总计划的65%,通过“名额分配综合评价录取”的方式分配到区和学校。政策出台后,有房源挂牌价一天降近80万。
5月10日,宁波率先宣布建立热点学区二手住房交易参考价格发布机制,首批涉及9个热点学区、112个小区,热门学区房价格普遍下降。
对于名校的学区房,合肥采用限制入学名额的方法,控制房价。自2021年新入学起,实行同一套住房,6年内只能享有学区内小学1个学位,3年内只能享有学区内初中1个学位。
广州市、成都市、石家庄市、南京市等多地展开行动治理房地产领域虚假违法广告,其中,以学区房的名义违规宣传和炒作房价成为整治重点。学区房时代真地“终结”了吗?
首先我们要明白,学区房的炒作不仅仅是住房问题,更是教育公平问题。
过去两三年间,大城市学区房领涨楼市,部分地区学区房翻番,深层原因是大城市中等收入阶层的教育焦虑,在国人普遍重视子女教育的社会环境中,“不让小孩输在起跑线上”的想法越来越强烈,当优质学位供给不足,导致对口升学率较高的优质中小学学区的房价大幅上涨。
与此同时,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学区房越受追捧,基础教育资源便越倾向于“按财富分配”,严重违背“划片入学”“就近入学”政策的初衷,不仅对教育公平的损害不容小觑,且叠加各种因素的学区房往往成了一个另类的“炒房战局”,对房住不炒政策落地构成负面影响。
更高层面上,中央刚刚放开三孩政策,提高城市年轻人生育率也要求一个廉价而公平的教育环境,因为目前教育成本高、内卷化严重已成为抑制生育率的重要因素。
短期来看,学区房调控效果显著,热点学区房带看、成交量下降。但长远来看,要彻底消除利用学区房投机炒作的可能,根本方法是将入学和购房脱钩解绑,促使住房回归居住属性、教育回归育人本质。
学区房谈“终结”,还言之过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