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映的《我不是药神》给互联网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抗癌药物的价格被挤上了热搜。“格列卫”(剧中“格林宁”的原型)从一个边缘物品出现在了大家的视野中央。

它高昂的价格可以说是给予白血病病人生的希望北大药业,却又在下一刻将它们扔进了更黑暗的囚牢。

北大药业

《我不是药神》

据《华盛顿邮报》于2016年报道,当时格列卫一年的用药量的批发价已经达到了12万美元,大概相当于80万人民币。况且这只是批发价,况且这还只是在美国出售的价格。

据网上数据得。格列卫全球售价对比北大药业:美国13000元/盒;澳大利亚11000元/盒;日本16000元/盒,进医保后,实付6000元/盒;韩国9700元/盒;中国23500 元 / 盒,加入医保后,个人大概自负30%(这仍是一笔不小的数额)。

但是从成本的角度看,其反差之大让人傻眼。一年用量的格列卫成本不超过216美元,仅仅只占出售价格的0.18%。这使得不少网友大批药企的行为令人恶心:有这心,为什么不多生产点药品,薄利多销,多救点人,积点功德也好啊。

那么它为什么要卖得如此之贵呢北大药业?难道药企真的就是眼里只有利润而不管百姓死活的唯金钱至上的冷血资本集团吗?

让我们先来介绍一下格列卫这款药品。它的欧洲商品品(Glivec),美国商品名(Glivec),实际的药物分子名为伊马替尼(Imatinib)。

北大药业

正版“格列卫”

格列卫作为首个靶向治疗药物具有强大的效用。它的上市销售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它获批准的同一个月里,便登上了美国的《时代周刊》的封面,称其为革命性的药物,并被喻为“银色子弹”,抗癌战争中的新武器。它可以说是开创了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新时代。

北大药业

百度学术上关于“格列卫”的论文约5000篇

其研发周期之长(13年),投入资金之大(超50亿美元)令人瞠目结舌。其主要研发人员先后荣获“欧洲年度发明奖”、Lasker-DeBakey临床医学研究奖等。2001年在43届美国血液学年会上有关格列卫的研究论文多达110余篇。

这让人了解到,创新型药物都是在世界顶级药企中诞生的,小型药企根本没有这个能力,只能从事药物的仿制生产。

说到这里大家或许以为自己已经清楚 “格列卫”为什么卖得如此之贵了。研发成本高啊,药企需要挣回研发成本啊。不然,他生产这个还不得亏死啊。卖这么贵,情有可原。

然而事情可不是这样的简单。

“格列卫”13年的研发工作消耗了巨大的投入,达到数十亿美元。但是,在Druker(“格列卫”研发者之一)等专家在2013年的公开信中指出,按2001年上市时候的价格,诺华公司(顶尖药企,“格列卫”的生产者)只需2年便可收回对于格列卫的研发所投入的成本。

北大药业

“诺华”集团,世界三大药企之一

从中我们不难窥见“格列卫”给诺华公司带来的收益之巨大。两年即可赚回13年的投入北大药业

可是!药企的账单啊,并不是这么算的。

一种药物从研发到投入正常使用有很多很多的阶段。

首先是候选药物研发(发现新药),它包括:疾病确定、靶标确定,发现先导化合物,优先先导化合物。

然后是临床前研究,它包括:化学合成、药代动力学、药物安全性、药物毒理学研究、处方研究、制剂开发。

最后再是临床试验,它包括一、二和三期。最终是新药申请、批准上市和上市后检测(IV期临床试验)。大家有兴趣可以去了解下。

北大药业

制药行业

回到原题,药物研发的每个阶段都会淘汰一大批研究项目。

用一个不太准确的比喻来说,一个成功的药物,就像是一个与卵子结合的精子,淘汰千万的同类,筛选出唯一(概率有点夸大)。

总的来说,很多药物的研发都走不到上市盈利这一步,根本无法为企业带来盈利。但是它们研发过程所消耗的科研资源,资金,时间是明摆在那里的。

药物研究本身就是一场赌博,做好了万里风光,做不好十几年的投入没有半点产出。面对这种情况,药企又该怎么办呢?

答案是让成功的产品来承担那些庞大的遗腹子带来的麻烦。

假如每100个药物研发项目中,大概成功的只能有一个,甚至一个都没有。 我们不妨粗略地做个计算,假设每个项目平均花掉了药物公司一亿美元的研发费用,那么100个项目就用掉了100亿美元。可是,其中失败的那99个都不会产生任何利润,只能由成功的那一个来分摊这些成本。换句话说,成功的这一个项目或许直接研发成本是5亿美元,甚至10亿美元,但它必须承担100亿美元的成本才能让药物公司整体盈利。

实际上,现代药物研发的平均成本已经到了国际大型制药公司也难以承受的程度。前些年,国际药企瞄准中国的“廉价科技劳动力”,在中国建立了众多研发机构。 如今,国际第一大疫苗公司葛兰素史克受业绩低迷的影响,刚刚关闭了其在上海张江的中国研发中心; 国际第一大胰岛素药物公司诺和诺德同样因为年度增长未达预期,被丹麦媒体曝出即将全球大裁员的消息,其在中国等国家的海外研发中心也是首当其冲。

北大药业

制药行业参杂复杂的经济关系

这就是神奇的药物经济学。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矛盾,药企也是无奈之举。谁不想赚钱的同时为扫除世间疾苦贡献一份力量呢?

回头再看剧中印度的仿制格列卫,它的价格只占正版药品的10%~20%。

北大药业

印度制药厂里的工人

因为它们不要考虑研发成本的因素,它们只是反方向研究药物的配方,然后批量生产赚钱。所以可以知道为什么大型药企公司对仿制药如此恨之入骨了吧。

插播一条有趣的讯息:2013年4月1日,印度最高法院驳回瑞士制药巨头诺华公司对改进后的抗癌新药格列卫专利保护的要求。这意味着印度药企可以继续合法生产格列卫仿制药。

北大药业

面对印度,药企的无奈

至于为什么,大家可以去查找相关消息了解一一下。

参考文献:

1、北大药业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北京 100176 《格列卫(甲磺酸伊马替尼)——一个里程碑式的发现》 安明榜

2、《临床血液杂志》 2002,15(4) 《格列卫——人类第一个分子靶向肿瘤生成机制的抗癌新药》 王仆、王景明

3、公号“原质说”《“神药”格列卫——历经数十年的理性胜利》 叶盛

4、百度百科

图片来源:

网络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