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我参加出资职业的时间比较特别,是2006年圣诞节。中国人的习气,向来是不怎样过圣诞节的,所以圣诞节那天咱们也都照常上班。我到财物办理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领了表格今后,就散步着跑到部分去签到。

还记住那天的上证综指,正好向上击穿了2400点。在其时的商场,不少人都觉得泡沫有点大,究竟一年半前的指数才不到1000点。在短短一年半里上涨了140%,加上股权分置变革的送股回报率甚至更高,要说觉得一点没有泡沫,那是掩耳盗铃的。

可是,在2007年的前10个月里,上证综指持续上涨,终究抵达了6124点的历史性高点。在这个让人难忘的时间,商场上简直所有人都觉得,自己特别会做出资了。在其时,我去家边上的小公园散步,看到一群群的人围坐在一起说股票,中心是一台插着无线卡的电脑,彻底不管周围初秋时间的蚊子大军。(其时无线卡刚刚遍及,一台笔记本电脑配上速奇慢的无线卡,是公园炒股沙龙的标配。)

牛市的四个阶段

在2007年的最高点,上证综指的市盈率(PE)估值到达了60到70倍,这个估值如此之贵,在之前只要几回股票商场能与之比较:一次是1989年的日本股票大泡沫,其时的日经指数估值也到达了60倍以上;别的一次是2000年美国科技股大泡沫,彼时纳斯达克指数的PE值,超过了100倍。

在这些商场估值到达60倍以上的时分,有一个独特的现象,值得咱们留意:这时分简直所有的人都觉得,自己特别会做出资。这种现象,恰如那句资本商场的小故事所表述的相同:“请问出资司理先生,什么时分商场的泡沫会晤顶?是你曾经历来不买股票的街坊,忽然跑来问你股票的时分吗?”“不,是当我历来不买股票的街坊,跑来经验我应该怎样买股票的时分。”

在彼得·林奇的书里,这个资本商场小故事,被细化成了商场从熊市底部到牛市顶部的四个阶段。当彼得·林奇在集会里碰到一位医师的时分,假如没人乐意评论股票,都和医师评论健康问题,那么商场处于第一阶段;绝大多数人仍是围着医师谈天,可是有一小部分人跑来和林奇聊了一瞬间股票,商场处于第二阶段;大部分人,包含那个医师,都跑来和林奇讨教股票问题,商场处于第三阶段。那么第四阶段怎么呢?这时分,没人想听彼得·林奇——这位美国历史上最成功的一起基金司理之一议论股票问题,所有人都在教育林奇:你应该这样买股票。

60倍PE时 为什么人新台币兑换人民币汇率人都是股神?

而在第四个阶段,商场的估值往往很贵,甚至是奇贵。这时分,50、60倍以上,甚至100倍以上的PE估值层出不穷。可是,出资群众却认识不到超高估值所包含的损害,所有人都被曩昔的成功冲昏了脑筋,开端觉得自己超级会做出资。这种心情重复在商场上呈现,从未消失。

在我与资本商场触摸的许多年里,我现已不记住自己听到过多少次他人对我说,“估值不重要”。在2007年的股票商场,有人对我说“估值不重要”;在2008年的债券商场,当10年期国债收益率向着2%奔去时,不少朋友对我说“估值不重要”;在2012年的中小板商场和2015年的创业板商场,许多人对我说“估值不重要”;在2015年到2017年的房地产商场,简直所有人都在说“刚需”,“估值(租金回报率)不重要”;而在2017年的虚拟钱银大牛市中,很多的虚拟钱银出资者爽性说,咱们底子不需要估值!(虚拟钱银的确也没有估值。)

好公司不必看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