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廷栋,1938年出生于广东省郁南县,作物遗传育种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为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杂交油菜学科带头人之一,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他致力于油菜多功能使用研讨与开发,特别是使用北方秋闲地、南边冬闲田复种饲料(绿肥)油菜,对展开畜牧业、培肥土地、添加农人收入有着重要含义。其时,该技能正在大面积演示、推行。人物小传

专注杂交油菜育种60余年的傅廷栋院士——“搞京东金融刷脸认证农业的就要多下田”

湖北武汉,南湖之畔,狮子山下,华中农业大学校园里,有一片占地千余亩的油菜花田。每逢春天降临,金黄色的花海中蜂飞蝶舞,令人陶醉。花海中,前来赏花摄影的游人常常会看到一位身着“白大褂”,头戴草帽,手拿笔记本,细心调查、记载每一株油菜成长状况的白叟——他便是作物遗传育种学家、华中农业大学国家油菜工程技能研讨中心主任傅廷栋院士。

专心杂交油菜育种60余年,带领团队育成了70多个油菜种类,已是耄耋之年,他仍时常在田间劳作。“上一年油菜花开的时节,正是疫情防控的关键期。许多作业人员都回不来,我就和本地的教师、工人一同下地,一同试验、育种。”坐在研讨中心的作业室里,望着窗外的试验田,本年83岁的傅廷栋打开了话匣子……

“和农人同吃同住同劳作,使我收成很大”

1938年,傅廷栋出生在广东省郁南县。初中结业后,他报考了当地的一所农业中专院校,结业后他被分配到广东省中山县的一个农技站作业。

“和农人同吃同住同劳作,使我收成很大。我发现,农人迫切需求各种新的农业技能,这样才干进步产值、添加收入。”傅廷栋其时想,农技常识汗牛充栋,只读到中专远远不够。1956年,傅廷栋考取了华中农学院(现华中农业大学)农学系,之后他师从油菜遗传育种学家刘后利,成为新中国最早一批油菜遗传育种方向的研讨生。

“上世纪五六十时代,我国首要的本地油菜种类是白菜型油菜,从海外引入的甘蓝型油菜尽管产油量高一倍,但成长周期长。”傅廷栋说,假如两种类型油菜杂交,有或许取得高产且早熟的种类。

但油菜是自花授粉植物,要进行杂交,有必要首要找到一种只要雌蕊、没有雄蕊的油菜。从上世纪60时代开端,每到春天,在油菜试验田里,总能看到傅廷栋的身影。他为每一株油菜花套上阻隔袋和标志牌。在1972年3月20日早晨,傅廷栋走进种着国外引入的一个种类油菜区域时,忽然眼前一亮:一株油菜的花朵雌蕊发育正常,环绕雌蕊的6个雄蕊却都呈萎缩状况。伸手一摸,雄蕊没有花粉!

“这不正是我多年来一直在寻觅的油菜种类吗?”傅廷栋持续细心搜索,当天总共发现了19株这样的油菜。这一发现推动了杂交油菜范畴的相关研讨。傅廷栋说,到现在,这一种类育成的杂交油菜超越200种,累计推行面积达10亿亩。

“这样的奔走,为的是一年要做两年的事”

除了着力进步油菜的产值,傅廷栋团队还在处理油菜“双低”育种问题上下功夫。“80时代曾经,我国油菜种类多为高芥酸、高硫苷的‘双高’种类,所产菜籽油的质量较差,长时刻食用这种油对人体健康晦气。”傅廷栋介绍,他们团队提出了“双低+杂交优势”的育种方针。

从1975年开端,傅廷栋带着他的科研团队,在西北、西南地区进行夏繁加代作业。每年5月武汉油菜收成后,就到青海、云南等地耕种,9至10月初收成后再回武汉耕种。“这样的奔走,为的是一年要做两年的事,为此,我坚持了40多年。”傅廷栋说。

在青海,夜晚气温挨近零摄氏度,有时候傅廷栋由于照看油菜而忘掉时刻,来不及回来住处,只好跟工人们一同,在盖着塑料布的小棚子里迁就睡一晚。

1992年,傅廷栋选育的我国第一个低芥酸杂交油菜种类“华杂2号”面世。尔后,他的课题组育成优质“华杂”系列双低杂交种类10余个,发明经济效益超越30亿元。

“让油菜发挥更大价值,是咱们持续尽力的方针”

90时代末,傅廷栋团队长时刻在甘肃和政县展开油菜北繁试验研讨。其间,傅廷栋发现了油菜科研的新方向。

“咱们在当地调研时发现,每年7月麦收后,到冬季还有两个多月的农闲时刻,地里不种东西,就这么荒着,非常惋惜。”傅廷栋说,西北地区土地盐碱化严峻,许多庄稼都无法成长,但油菜比较耐盐碱。假如使用这段时刻进行油菜轮作,不只能够开发盐碱地,协助康复地力,还能储藏秋冬季畜牧业需求的青饲料。

依照傅廷栋的设想,华农科研团队联合甘肃农业部门展开“麦后复种饲料油菜”试验:7月下旬到8月上旬麦收后耕种,成长60至80天,育成饲料油菜专用杂交种“饲油2号”,亩产青饲料3—4吨。2017年、2018年,傅廷栋团队研讨的复种饲料油菜技能,被国家农业部门发布为主推技能,在西北、东北地区和长江流域大面积演示、推行。

傅廷栋非常会晤培育农业科研人才。年过八旬的他现在还会为研讨生讲《作物育种专题》等课程,为本科一年级学生教学《农业导论》。

“他是一个对下田上瘾的人,对许多数据都如数家珍。他总是能发现一些新的研讨方向。”学生这样祸患傅廷栋。这几年,他仍在各地推行以“油用”为主,兼具“饲用”“参观”和“菜用”等多功能使用形式的油菜,进步出产效益,添加农人收入。

“现在听到教师的教导,就能回想起几十年前看到他坐着摩托车进到村里时的姿态。”湖北省崇阳县白霓镇回头岭村乡民刘根源是傅廷栋曾经教过的学生,现在是当地油菜栽培的“土专家”和农业科技“二传手”。“待人和蔼、治学严谨是傅教师给我最深的形象。”刘根源说。

“油菜不只能够食用,还能酿蜜、榨油、做饲料和工业原料。”傅廷栋说,“搞农业的就要多下田,让油菜发挥更大价值,是咱们持续尽力的方针。”

记者手记

农人认可最有重量

从田间地头到学术会议现场,从试验科研到教书育人……翻开傅廷栋作业桌上的相册,一张张老照片讲述着这位老专家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其间最多的,仍是他与油菜地的合影。

一顶草帽、一身工装、一个挎包,便是他最广为人知的形象,往油菜地里一站,与普通农人看起来没什么两样。

从开始探究油菜产油高的诀窍,到研讨菜籽油怎么吃得健康,再到现在研讨油菜饲用、参观等多功能使用,傅廷栋的科研之路,恰是中国人从吃饱到吃好,再到寻求愈加美好生活的一个缩影。

“科研就得围着农人转,多到实践中去,才会有新的发现。”傅廷栋说。在他眼里,能习惯出产的需求,得到农人的认可,为农人带来真实的收益,这才是做科研的真实含义,才是最有重量的成果。

《人民日报》(2021年03月24日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