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于日前在头版刊发文章《民企助力脱贫 有责有情有为》万达众筹,文中对我国近11万家民营企业精准帮扶12万余个贫困村,取得的可喜成果给予了肯定与点赞。

其中,万达扶贫贵州丹寨的故事,更是被人民日报率先表扬。人民日报这样写道万达众筹:"2014年,万达集团开始对丹寨县实施整县帮扶。'企业参与扶贫必须授人以渔,而不是简单地做捐赠。'万达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在长达一年的调研后,万达集团决定规划建设一座旅游小镇,通过发展旅游产业助力扶贫,帮助当地村民增加收入、脱贫解困。"

万达众筹

丹寨,或是史上最成功的扶贫模式

在人民日报报道的文章中,或许很多人都注意到了一个细节,即被点名的企业寥寥,诸多企业比如字节跳动、恒大、美团等,其扶贫故事多是一笔带过,而万达则不然。其在贵州丹寨的扶贫故事是第一个被提及的,且着墨较多。这是为何呢万达众筹

其实,这并非一个排名不分先后的安排,而是确实暗含深意。要知道,在丹寨万达小镇诞生前,大多数扶贫模式多是种植、养殖等方式,就连万达2014年接到扶贫任务时,刚开始对接丹寨也是想的种植、养殖的套路。只不过,万达这一次想做出一个扶贫的标杆来。于是,万达通过文旅产业的方式,打造出一个丹寨万达小镇来。

万达众筹

如今,万达扶贫的贵州丹寨县,已提前两年实现全县脱贫。而丹寨万达小镇至今已投入超过23亿元,每年拉动丹寨县GDP增长1.2%,累计创造税收2.7亿元,帮助全县5.88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万达丹寨扶贫于2016年和2019年两获国家脱贫攻坚奖,2019年入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最佳减贫案例"。从脱贫的经济指标上来看,万达早已成功实现了助力脱贫的任务。

此外,丹寨万达小镇还是国家级扶贫论坛及非遗周论坛举办地,更是2018年半年度影响力仅次于乌镇的网红打卡地。诸多巨变发生在这片曾经乏人问津的地方,单从这种种变化来看,万达在丹寨的扶贫模式,或许是史上最成功的扶贫案例。

万达扶贫,到底有多创新万达众筹

那么,万达扶贫为何能做到如此成功?其背后,有诚意和下苦功等等因素在,也有万达带来无限创新。

其一,万达是第一个提出"企业包县、整县脱贫"口号的企业。或许,当初这个口号会被业内外认为有些夸大,但如今看来,万达这一首创之举不仅没有夸大,而且提前两年实现了丹寨县的脱贫,提前实现了自己的承诺。

其二,从创新的文旅出发,摒弃养猪、种茶等老套路。或许没有人能想到,在偏僻的贵州丹寨,最终能成长为国内外广泛关注的网红打卡地。而要实现这一点,通过传统做法显然是做不到的,只能突破原有模式,全面升级方可成功。万达经过一年时间的考察和调研,发现通过发展水稻、茶叶、黑毛猪等来脱贫,规模和产值很难做上去,不仅无法实现整体脱贫,还很可能会破坏当地生态环境。最终,万达结合自身优势,进行了文旅的布局和发展,也取得了全面的成功。

其三,为了形成口碑,引来客流,万达想出妙招,即面向全球海选轮值镇长,每个镇长到此轮值一周。截至2018年7月,就有52个镇长来此轮值,并利用自己的资源盘活小镇。其中不乏娱乐界、体育界、政界等各路明星。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这一招的确为丹寨带来颇多流量。2018年戛纳国际创意节上,该创意还斩获了铜狮大奖,人民日报也刊发评论《"52个镇长"众筹出的脱贫希望》。

万达众筹

其四,万达盘活了丹寨的非遗,比如古法造纸、鸟笼制艺、蜡染等等。以前,看似小众的非遗文化和产品,如今不仅被万达盘活了,还成为了发展当地经济的"活化石"。

人民日报点赞的三重深意

人民日报对万达扶贫模式点赞,除了赞誉其带动脱贫提升经济的意义之外,还有多层含义。

其一,万达扶贫的诚意和决心被国家层面看到,也必然会给予万达相应的荣誉。比如人民日报头版报道,而此前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每日电讯、新闻联播等国家级媒体,也早就对万达扶贫丹寨的故事报道过数十次了。如此赞誉,其实也是在树立企业扶贫中的榜样。

万达众筹

其二,人民日报的点赞,也是特色社会主义下,对先富带动后富,取之于民献之于民的一种褒奖和鼓励。这是我国的制度优势,其实也能聚集民心。万达之举,以及人民日报的官方背书,必然为万达迎来更多的民意。而今年初疫情时刻,万达拿出40亿补贴6万商家之举,同样登上了新闻联播,也为万达迎来民意。这些举措,事实上都是一个企业能长久发展的根基所在。

其三,万达对扶贫新模式的思考和实践,提供了可复制的业界模板,让众多企业效仿其参与扶贫。而万达的模式,同时也保留了当地文化,让更多中国传统文化等得以保留和发扬光大。

此外,发展当地经济的做法,其实也拯救了打工人。众所周知,尤其西部地区有诸多留守儿童,更多原因就在于父母多远赴外地打工,从而导致孩子无人照看。而万达在当地发展经济,直接和间接至少带动数万人就业,让更多人的能够守家在地,而这也是一大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