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停基金问世”,基金风控机制失灵
从年后开盘到3月8日,短短13个交易日,几乎成了国内基金谁也无法回避的“梦魇”,先是“基金一哥”张坤跌落神坛,后有“道歉基金经理”抢,这一次“跌停基金经理”又爆红网络!未参与“抱团股”,也没有参与任何创业板,但在周一两市仅32只跌幅超10%的情况下,一只押宝军工的混合基金撞了大运一举押中8只跌停股。“-8.56%”的净值跌幅使其瞬间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爆红网络!
我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1、基金经理权力过大,舆论过度过度吹捧下,盲目自信。去年基金从三月份开始一直顺风顺水,,从去年延续到今年二月,基金基金可以说是赚的盆满钵满,基民也获得了少有的高收益。由此年轻基金经理在年轻基民的吹捧下,经过网络传播,出现了娱乐圈才有的过度追捧,导致基金经理盲目自信。由专业性专向“娱乐性”,丧失了判断力,结果开年当头棒喝,给这些年轻的基金经理上了一课,舆论也由“吹捧”变成无限遍地“贬低”。
2,过去两年,国内出现了罕有的单边行情。从半导体到新能源再到白酒,无不如此。“蔡经理的出现”就由这种现象导致。2018年贸易战突起,国产替代提到战略层面,在此推动下,半导体板块暴涨,诺安经理蔡嵩松当时全仓半导体,由此缔造神话,江湖人送“蔡经理”。这种影响下,国内年轻的基金经理纷纷跟风妄图获得超额收益,完全无视资本市场的风险,内部风控形同虚设。
3、基金制度的不合理。国内基金挂羊头买狗肉,基金经理为了自身利益投资内容与主题不一致,这种情况长久以来没有得到纠正。还有就是一些基金为了保证收益,旗下多只基金重仓同一只股票,自拉自抬,导致一些股票的价格在价值投资下,严重脱离基本面,实际上就变成用新基金接盘旧基金,直白点就是用新基民的钱分给老基民,看似**啦,实际上不可持续,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在谈股息已经没有意义了。这基本上就成了“庞氏骗局”。这个时候一旦有点风吹草动就直接导致股票崩盘,出现严重踩踏,破坏股市稳定。
个人认为必须加强对基金的监管和改革,前面中基协发的严禁基金泛娱乐化就很好1、现在P2P风控好控制么?1:小额分散。现在国家监管政策也一直在强调,互联网金融发展要小额分散,其中分散的不只是金额,还有风险。而且最近合规备案中也强调,存在大额标的的平台,不容易备案。100个小额标的,每个金额30万,其中有2个标的违约,坏账率就是2%,坏账金额是60万元。如果是10个大额标的,每个金额500万,有一个违约,坏账率就是10%,而且坏账金额500万,这就是小额分散的原因。

2:资产源的风控。这类型就是根据资产类型不同,从而有不同的风控政策和合同。比如借款人的资料审核,风险定价,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还款来源的评估等等这些手段。

3:利用大数据风控。总体来说,数据不会很全面,但是完全可以作为风险控制的一个维度,因为上述提到的,由于小额分散,所以互联网理财平台做风控显然不能像银行那样,实地考察,看企业经营库存,查水电等情况,这样做成本太高,而P2P只能利用一些互联网渠道数据,对企业进行评估,作为风险控制的一个渠道和手段。

以上,只是小超知道的一些, 肯定还有更多维度,不同行业甚至不同公司的标准。

2、购买货币基金为什么风险较小?谢邀,

风险主要与投资的方向有关。

投资的产品收益越高,风险便也越大。

这里我随便给一只做示范。

(图一)是一只货币基金(随机抽取)。

(图二)可知它主要投资的是非转债,与即企业债券,在货币基金的投资方面来说,更大型的企业债券是他们的偏好。

再拿一款债券(图三),对比。

可以知道,区别主要在于短债,这也是为什么货币基金流动性那么高的原因。

而高信誉的企业发出去的债券,安全性自然更高,风险值自然也是最低的了。而且分布的企业数量很多。即使短期还不上,对于一只货币基金的总体,也无伤大雅。

本人原创,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感谢邀请! 货币基金这类产品兼具低风险与灵活取现的优势,它的风险小要是其所持有的资产决定的,他持有的资产如下:

1、中央银行票据。这是由中央银行发行的产品,有央行的信用作为担保。因为中央银行有货币发行权利,所以这部分资产可以视为无风险资产。

2、短期国债。这是由国家发行的一年内到期的国债,这款产品有国家的税收作为担保,因此也与央行票据相似属于无风险资产。

3、银行间同业存款单。这是个商业银行发行的短期理财产品,它由商业银行的信用作为担保。因此这类资产也属于是超低风险资产。

因此投资者可以放心的持有货币基金,目前主流的货币基金有支付宝中的余额宝、微信的零钱通、京东金融里面的货币基金。这类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一般在3%左右,年内由于现金流紧张近期这类产品的收益率有上升的趋势。

货币基金主要是债券,现金,银行间拆借,定期。对于股市及其它衍生品投资比例很低。所以风险低的多

3、买基金为什么要看最大回撤率?从一支基金的最大回撤,能看出这个基金经理的风险控制能力,上涨的时候能跟上大盘,回撤的时候比大盘少,这是判断一个基金经理是否优秀最重要的指标之一。知道了最大回撤,才能在恰当的时机加仓,我们以这个走势图为例。

从上图可以看出该基金在18年整整一年熊市的情况下只回撤25%,而此时上证指数从3587跌到2440回撤幅度在35%左右,由此就可以判断这支基金的最大回撤在25%左右。今年年初的两次爆跌,回撤又达到了25%,如果此时正在关注这支基金,完全可以在下跌超过20%的时候重仓买入,拿到现在就有接近70%的收益,远远跑赢大盘25%的涨幅。

所以知道一支基金的最大回撤非常重要,唯有了解透彻了,下跌的时候才能做游刃有余。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能有所帮助,关注我带你了解更多基金知识。对于投资者来说,买基金是为了投资,投资是为了收益,而基金的风险控制能力是影响基金收益的因素之一,衡量一只基金风险控制能力的重要指标是“最大回撤”。

一、什么是最大回撤
最大回撤是用来描述任一投资者可能面临的最大亏损的指标,是在选定周期内任一历史时点往后推,产品净值走到最低点时的收益率回撤幅度的最大值。通俗的说,就是指买入产品后可能出现的最糟糕的情况。

举个栗子:
在某一个周期内,某只基金净值的最高点是1.5,最低点是1.1元,则最大亏损是0.4元,那么最大回撤就是用0.4元除以最高点的1.5元,结果是26.6%,这就是最大回撤率,最大回撤是26.6%。

二、选基时为什么要关注“最大回撤”?
最大回撤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风险指标。
第一,它反映了管理人的风控水平。
第二,它形成了投资者的投资体验。
第三,它决定了投资者收益的高低。

最大回撤是伤害复利的,前一年涨了一倍,后一年只要回撤50%就能使复利归零。反向也是一样的,回撤50%,就需要涨100%才能回本。

举个栗子:
小明10元购入的一只基金涨到了10.2元,继续上涨到12元后,出现下跌,直到6元才停止,后续又上升到9元。
那么这段时间里小明买基金的最大回撤率就是(6-12)/12≈-50%,最大回撤是50%。
那如果要从6元再涨回12元,需要上涨多少呢?
答案是:(12-6)/6≈100%。

三、在投资中如何控制最大回撤?

从行为金融学理论来看,投资者是非理性的,受到很多情绪和信息类因素的影响,而回撤指标会影响着投资者对投资决策的判断。


1.风控
运用模型对所投资股票或者其他投资品种的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和判断,进行风险控制。优秀的风险控制会使得投资品种在净值回撤小于大盘指数,而在大盘指数上涨时,却涨幅超过大盘指数。智能投顾产品基本上都设计了这个功能。
2.投资组合
不同板块的配置比重和股票的个股选择,直接影响着主动投资产品的回撤幅度。用多只基金来分散单一基金的风险。通过优选基金,并对不同风格的基金进行组合,其最大回撤的幅度明显要低于单只基金。
3.资产配置
股票、债券、黄金、原油等大类资产波动的关联性较低,甚至是逆向波动。通过对这些大类资产进行合理配置,达到降低波动、控制最大回撤的目的。
4.总结
投资者在选基时,除了关心净值情况,还应该了解买入之后,净值可能出现的下跌幅度。需要注意的是:
大盘的回撤≠基金的回撤,
单个基金的回撤≠基金组合的回撤

一般来说:
1.最大回撤越小越好;
2.回撤和风险成正比,回撤越大,风险越大,回撤越小,风险越小。

选择基金时应该尽量选择同类基金中在同一时间段内最大回撤比较小的基金。
不过,仅用基金的最大回撤来衡量一只产品的优劣是不全面的,基金的最大回撤受到市场行情、基金经理的管理能力、对市场的敏锐度和判断力、仓位的控制能力等多方面影响,面对极端恶劣背景下的大回撤,净值能否起死回生也很重要最大回撤,通俗地说是过去一段时间,基金的价格或者净值从最高点回落到最低点的幅度,是个风险指标。


为什么最大回撤比较重要?在投资过程中,很多人只看到收益,忽略风险,这是不可取的。因为一旦向“最大回撤”非常高的话,潜在的未来投资损失也很大。举个例子:

假设有两只基金,不考虑其他因素,2019年实现的收益均为20%。但是基金A净值的上涨很有节奏,基本上跌不到哪里去,如果在2019年任何一个时间点买入,最大的亏损是3%,即2019年全年该基金的最大回撤是3%。这对于投资者来说是非常友好的,谁都不想拿在手里的基金亏太多钱。


而基金B,实现的收益水平是一致的,全年也是20%。但是2019年一季度某个时候净值的涨幅超过20%,在那个时候来,有投资者可能觉得未来还有空间,毕竟一季度而已,全年预期30%-40%的收益可能也是有的,积极买入,但是很不幸,恰好买在了最高点,那么可能需要承担最大10%的亏损,尽管最终还是能上涨到年末的20%,但是中间亏损那段时间的心理负担可能是很重的。

所以如果在A基金和B基金之间比较,当然是较低最大回撤的A基金更有配置优势。


最大回撤指标的运用,需要注意什么?1、不能以偏盖全。我们通常其实要看三到五年的最大回撤,尤其是对主动管理型基金而言,这反映的是基金经理的管理水平,而一个人的管理能力其实是有延续性的,背后是个人的研究投资功底。但任何指标说到底都是反映了过去,不能完全代表未来,要理性看待。

2、横向比较,更为合适。未来始终是不确定的,对于当年最大回撤是20%,第二年也有可能风向变了,所以如果仅仅针对一只基金来看其最大回撤,可能效果一般,最后踏空收益。此外,债券基金和股票基金的最大回撤比较也没有价值,最大回撤只适用于同类基金之间的比较。

3、这仅个风险指标。对于一些追求高收益的人来说,这个指标可能用处不大。因为高收益对应的就是高风险,只有高波动下,有时候潜在的利润也会更大。比如向上面的基金B,如果在三季度初买入,那么全年时间的收益可能超过10%。


总结:中小投资者的利器基金投资现在是很多人喜欢的一种方式,所以投入的资金量往往会比较多,尤其目前存款利率很低,很多人基本上是按照储蓄在操作。因而假设投入100万,恰好又是买在了近期的最高点,如果最大回撤比较高的话,潜在的损失可能更大。所以,这个指标对于很多缺乏风险意识的中小投资者来说是非常有参考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