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囍融通

毛主席与杨开慧

从第一次知道毛主席和杨开慧的故事到现在中囍融通,大概20多年了。20多年来,不知多少人和我一样心头始终有种执念,认为毛主席一生最为挚爱的,也是和他最为般配的女人,就是他的结发妻子杨开慧。

杨开慧“不做俗人之举”的婚姻

最美好的相遇,莫过于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中囍融通;最令人心动的爱情,莫过于被自己暗恋的人表白之后的两情相悦。

毛主席比杨开慧大8岁。相识的时候,毛主席20出头,正就读于湖南长沙第一师范学校,是被人尊称为“板仓先生”的大学者杨昌济的得意弟子,杨开慧则是杨昌济的爱女。彼时的她还是一个豆蔻年华的小姑娘,正在父亲的指导下在家自学。

每当毛主席和同学兼好友蔡和森、罗学瓒、陈昌等人上门向父亲求教时,杨开慧便有机会听他们讨论一些当时对她来说还有些深奥的话题,不是关于人生,就是关于国家和关于民族存亡。他们滔滔不绝地讨论着,她便似懂非懂地听着,看着,间或插入一句似是而非的理解,引得一屋子人捧腹而笑。

中囍融通

杨昌济与毛主席

令杨开慧沉迷其中的,并不是父亲和他们讨论的问题有多么深刻,而是他们说话时始终那么慷慨激昂、意气风发,甚至令她产生了一种“谈笑之间便可扭转乾坤”的错觉。就在那一次次的谈笑风生之中,杨开慧的心里也悄悄种下了一颗“光明”的种子。

父亲喜欢这几个学生,尤其欣赏他们的文章,有时候看得激动了便会拿给女儿看,让她分享他的喜悦。杨开慧看得多了,不知不觉也被文中的观点和精彩的语言所吸引。她还发现,父亲拿给她最多的,是被他们称作“润之”、署名为“毛泽东”的文章。

有一次,他们又在讨论的时候,杨开慧突然插了一句嘴,引得大家哈哈大笑。原来,她刚刚说的,正是毛主席前不久在一篇文章里说过的话,而杨开慧自己并没有意识到,只是把它当做即时的想法表达了出来,引得师哥们一阵侧目。

1918年春,杨昌济应蔡元培邀请,前往北京大学担任伦理学教授,杨开慧随父母北上。由于南北气候差异,杨昌济到了北京就一直疾病缠身。而杨开慧为了照顾父亲,也就继续在家里自学。

中囍融通

蔡元培

这年秋天,从湖南一师毕业的毛主席因为组织新民学会成员赴法勤工俭学的事也来到北京,并暂时借住在老师杨昌济家里,因此和小师妹杨接触的机会也就多了起来。

由于毛主席在经济上捉襟见肘,老师便通过关系介绍他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当了一名管理员。这使得毛主席不但有机会近距离接触《新青年》等进步杂志,而且通过图书馆登记簿,认出了一大批新文化运动的头面人物。毛主席多年后回忆,正是这段时间,使他在思想上迅速地向马克思主义靠近。

同时,随着与杨开慧交流的增多,两颗志同道合的心灵也在不知不觉向对方靠近,但是却没有人捅破那层窗户纸,因为纯真的爱情常常令人自卑,令人感到配不上心目中的他/她。

直到有一天,杨开慧的一个好友向她倾诉了对毛主席的爱意,并拜托杨开慧替她传递情书给毛主席,杨开慧急得团团转,不知该如何是好,因为她知道,自己也深深地爱上了那个人。那天,二人约在一个公园里,杨开慧正左右为难,不知如何开口时,毛主席突然深情款款地向她表白了中囍融通!红梅白雪之间,有情人终于向世界宣告了彼此的归属。

中囍融通

1919年3月到12月,毛主席离开北京先到了上海,后又因母亲病重回到长沙。母亲去世2个月后,毛主席率领驱赶湖南军阀张敬尧的“驱张请愿团”回到北京。9个月的分别,虽然一直有频繁的书信往来,但再见面时,毛主席已经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北漂”,成了湖南学生运动的领袖。看着心上人的成长和变化,杨开慧喜不自胜,两颗年轻炽热的心也靠得更近了。

但是,对于他们的爱情,毛主席的恩师杨昌济看在眼里,却心有隐忧。他知道润之非池中之物,是要成大事的人,也相信润之和女儿是真心相爱,但作为父亲,他又不免担心女儿与非常之人结合之后会受非常之苦,毕竟“大事”都不是那么容易能够成功的。

看着此刻沉浸在爱情中一脸幸福的女儿,杨昌济与毛主席和女儿分别深谈了两次,终于同意了他们的婚事。病榻上的杨昌济把戴了多年的手表送给毛主席,以一位深爱女儿的父亲的身份嘱托他,开慧年纪小,很多事难以周全,要毛主席多照顾她。

中囍融通

杨昌济

1920年1月17日,年仅49岁的杨昌济在北京病逝,毛主席以半生半婿的身份帮着料理后事,并与杨开慧兄妹一起护送灵柩回长沙。

年底,两个深受新思想洗礼并同样怀着救国理想的年轻人,在长沙喜结连理。杨开慧虽然是第一次结婚,但她却坚持“不做俗人之举”,不要花轿,拒绝一切封建礼俗,反而是毛主席觉得过意不去,于是花6块大洋请了几位至亲好友吃了一顿饭,算是“完礼”。

“算人间知己吾和汝”

毛主席和杨开慧的婚姻虽然只持续了短短10年,就以杨开慧的牺牲而宣告结束,但他们夫妻二人在精神层面的契合程度,却是鲜有人及的。

在毛主席心里,妻子杨开慧就是他在人间的知己。杨开慧又何尝不这样想呢?在他们的10年婚姻里,只要杨开慧力所能及,她就不仅是毛主席的妻子,也是他的战友兼“秘书”,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支持他的革命事业。

中囍融通

杨开慧(油画)

杨开慧不仅是湖南的第一批共青团员,而且在湖南成立湘区委的当年(1921年)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毛主席缺少革命经费,她开导母亲拿出一部分父亲去世时亲友们送的奠仪金来支持他的革命事业。

在婚后的第一个常住地长沙清水塘居住期间,杨开慧不仅全力协助毛主席开展共工人运动,而且担任了湖南区委党委的机要和交通联络工作,常常辗转于城东小吴门、文化书社、船山学社等我党的秘密联络点,为组织传送文件和指示,并搜集秘密情报。

1923年4月,毛主席因为受军阀通缉,被调至上海党中央共工作,怀着身孕的杨开慧也在不久后带着母亲和毛岸英赶到,像在清水塘一样继续支持丈夫的工作。当时,他们与蔡和森、罗章龙两家一起住在闸北区一所后来被称为“三户宅”的弄堂房子里。杨开慧不仅要照料丈夫,帮他整理材料、誊写文稿,还积极参加妇女运动和工人运动,甚至还学会了用上海话给工人们上课。

中囍融通

位于上海茂名路的毛主席故居

1923年底,毛主席和杨开慧的长子毛岸英刚14个月大,次子毛岸青刚出生一个多月,毛主席接到通知,要他经上海前往广州参加国民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尽管对刚生产完的妻子和襁褓中的幼子有万般难舍,但革命工作更是义不容辞。在车站等车的间隙,毛主席写下了他为数不多、却感人至深的婉约词之一《贺新郎·别友》。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1923年12月《贺新郎·别友》

1925年2月,杨开慧随毛主席第一次回到毛主席的故乡韶山,开始在那里开展农民运动。他们借着新媳妇“走人家”的形式,到乡亲们家里了解情况,给农民做思想工作,取得的成果就是仅用了半年多时间就在韶山地区建立了20多个秘密农会,并培养、发展了多名党员。

韶山地区农民运动的巨大成果,引起了军阀赵恒惕等人的恐慌,毛主席再次被通缉了。在群众的掩护下,毛主席在这年8月离开故乡,经由长沙辗转到了广州。杨开慧也在长沙处理完了毛主席留下的工作后赶到广州与丈夫团聚。

在广州期间,杨开慧一边在我党举办的政治讲习班旁听学习,一边参加广州市妇联的工作,同时还肩负通讯联络的工作,在毛主席与周总理、邓中夏、恽代英、李富春和林伯渠之间往来,传递消息、书信和文件。

中囍融通

杨开慧与毛岸英(右)、毛岸青(左)

1926年年底,正怀着毛岸龙的杨开慧,为了支持即将召开的第一次湖南农民代表大会和工人代表大会,不辞劳苦地将毛主席考察衡山等湖南五个县农运情况的大量材料按照要求进行初步整理。

毛主席在武汉主持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期间,杨开慧不顾身体虚弱,仍然夜以继日地将毛主席带回的农运材料进行分类、总结和综合,并把它们公正地记录下来,供毛主席随时使用。毛主席不禁夸妻子是他的“好秘书”,说她“抄写起来又快又好”。

1927年3月,奠定毛主席在党内农民问题方面权威地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脱稿并发表,这其中也凝聚了多少杨开慧的心血啊!4月底,他们的第三个儿子毛岸龙在武汉出生。

大革命失败后,毛主席为了妻儿的安全,安排杨开慧与母亲和三个孩子,以及照顾他们的保姆陈玉英一起回到湖南板仓的家中。为了避免引起敌人的注意和怀疑,毛主席让三个孩子都隐姓埋名,毛岸英改名杨永福,毛岸青改名杨永寿,小儿子毛岸龙则改名为杨永泰。

中囍融通

杨开慧母亲:向振熙老人

八七会议结束后,毛主席秘密从武汉回到板仓,看望在岳母家隐蔽的妻儿。一周后,毛主席夫妻二人独自冒险潜入长沙那所杨开慧曾经聆听父亲和他的学生们一起高谈阔论的旧居。

十几年过去了,房间里似乎还回荡着当时父亲和少年们爽朗的笑声,时而清晰时而辽远,而父亲却早已含笑九泉,当年那个豆蔻年华的小姑娘,现在已为人妻为人母,丈夫也正是父亲当年最为赏识的学生。

只是,毛主席和杨开慧在这里并非为怀旧,而是为即将到来的暴动做准备。8月底,毛主席和“知己”杨开慧在此告别,丈夫前去指挥秋收起义,妻子则回家照顾年幼的孩子们,并按照丈夫指示,继续为革命事业而奋斗。

中囍融通

至此,毛主席和杨开慧结婚并一起生活已近七年。在这七年之间,他们虽然有过争吵,但心灵上从未产生过真正的间隙,而是视彼此为自己生命中最为重要的知己中囍融通;虽然有过分别,但大部分时间都是生活在一起的,而且灵魂上也从未分开过。他们之间不仅有普通夫妻之间的情谊和责任,更有灵魂上的交流和融通。

出身名门的杨开慧不是不知道丈夫在做什么,也不是不知道丈夫可能会面对怎样的困境与危险,但她却从未刻意回避过什么,只是在悉心照料丈夫生活起居的同时,力求在工作上也能时刻追随丈夫,给予丈夫最大的支持。

她唯一的埋怨,也只是在初为人母之时,在照顾家庭与外出工作的矛盾之间难以平衡而短暂地把自己当成了丈夫的累赘。即便是现在,这也是每一个具有独立思想的女性在生育之后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中囍融通

杨开慧的手稿,可惜毛主席没看到

杨开慧的这一矛盾,毛主席在了解之后仅用了一首词写就的家书就化解了,因为他们本就是志同道合的革命战友,毛主席又怎会把她当做自己事业上的累赘呢?他知道她懂他,而他,也恰恰是最为懂她的那个人。

第一次错过,就是生离死别

1930年12月的一天,正在井冈山指挥红军“反围剿”斗争的毛主席从报纸上读到一则消息,令他如五雷轰顶,瞬间泣不成声。

那是一份来自白区的一个月之前的报纸,上面一行名为“共党要犯毛泽东之妻杨氏开慧昨被处决”的新闻标题赫然入目。毛主席心如刀绞地颤抖着读完,才知道和自己失去联系近两年的妻子和亲密战友杨开慧,原来一直都在板仓岳母家中,从来不曾离开过!

1927年8月底,即将前往井冈山领导秋收起义的毛主席与妻子杨开慧在长沙杨开慧和父母的旧居分别。临行前,毛主席交代妻子回板仓的家,照顾好孩子,并参加一些农民运动;杨开慧则给毛主席装了一双草鞋,提醒他最好扮成郎中模样,同时又叮嘱相送的堂弟杨开明路上小心。

中囍融通

杨开慧堂弟杨开明

谁也没有想到,这次分别不但成了二人活着时生命中的永别,也造成了毛主席与妻子杨开慧之间前后长达几十年的两次错过,并成为主席一生的遗憾。

分别之后,他们的信件原本通过宁冈县的一家店铺秘密中转。但由于敌人的严密搜查,加上时局紧张,店铺的营业也时常中断,因此二人的联系总是若即若离,有时甚至会耽误好几个月。

毛主席曾于1927年12月在井冈山给杨开慧写了一封信,但杨开慧直到1928年年初才收到。更令人揪心的是,杨开慧虽然连夜就给毛主席写了回信告知家里和孩子的情况,但毛主席却一直没有收到。

焦急如焚的毛主席在第二年上半年又给妻子写了一封急信,依然杳无音信,甚至听说她已经牺牲了。直到1928年6月,杨开慧的堂弟杨开明带着杨开慧为毛主席做的两双布鞋到了井冈山,毛主席也才知道,原来她们都还活着。

中囍融通

就这样,丈夫写给妻子的信,妻子总是隔很久才能收到;而妻子写给丈夫的回信,丈夫却无论如何也收不到,两人就这样不停地错过。直到1929年11月底,毛主席在给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宣传部部长李立三的信中,还请他通过弟弟毛泽民打听杨开慧的通信地址,并要杨开慧写信给他。

“我大病三个月,现已好,但精神尚未复元。开慧和岸英等我时常念及他们,想和他们通讯,不知通信处。闻说泽民在上海,请兄替我通知泽民,要他把开慧的通信处告诉我,并要他写信给我。”

——毛主席1929年11月28日写给李立三的信

身处白色恐怖之中、时常得不到丈夫消息的杨开慧,只能一边按照丈夫临行前的嘱托,照顾三个孩子的同时继续进行地下斗争,一边日复一日地忍受着对丈夫安危的担心和浓浓的思念之情的煎熬。

1930年1月底,她满眼含泪地读完生前收到的毛主席寄来的最后一封信。此后,她再了解到丈夫的消息,就是偶尔从报纸上看到“朱毛”红军又打了胜仗。得知丈夫还活着,杨开慧便欢欣雀跃。

她把所有的焦虑、不安、委屈和思念之情,都通过文字款款地记录下来,以日记和书信的形式,一行一行,一页一页,一篇一篇,等着与丈夫见面时,两个人再像从前一样交换着看。把日记和书信积累起来交换着看是毛主席和杨开慧独有的默契。从前恋爱的时候,他们就以此来弥补和分享彼此不在身边的时光,仿佛二人从未分开过。

中囍融通

而且,文字是可以缓解焦虑的。即使这些书信当时寄不出去,即使对方不能立刻看到,它也能够使作者的心境有所平和,从而以更加从容的心态面对未知的状况。

1930年夏,红军被迫撤离长沙后,国民党反动派势力带着疯狂的“复仇”心态卷土重来,对长沙及周边的城乡进行大规模的“清乡”行动,残忍杀害共产党员和无辜群众。军阀何键更是下令悬赏1000元通缉毛主席的妻子杨开慧。

1930年10月24日,杨开慧写完讽刺国民党将朱德夫人吴若兰斩首示众恶行的传单后在板仓家中被捕。与她一起被捕的,还有8岁的儿子毛岸英,和照顾他们的保姆陈玉英。那天,也正是毛岸英8岁的生日。

抓到杨开慧的敌人们在长沙弹冠相庆。在他们看来,“杨开慧如能自首,胜过千万人自首”。丧心病狂的他们根本不理会蔡元培等知名人士要求“保释”的电报,甚至谎称在接到电报之前已经行刑了。

中囍融通

狱中的杨开慧和毛岸英(油画)

11月14日,任凭敌人各种威逼利诱也坚决拒绝登报与毛主席脱离夫妻关系的杨开慧,在长沙浏阳门外的识字岭英勇就义。就义之前,杨开慧温和地对毛岸英说:“孩子,如果你将来见到爸爸,就说妈妈没有做对不起党的事,说妈妈非常想念他……我不能再帮助他了,请他多保重……”

杨开慧牺牲一个多月后,毛主席才从来自白区的报纸上了解到妻子的壮举和牺牲的消息,痛心疾首,当下提笔给杨开慧的弟弟杨开智写信,“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近三年若即若离、有去无回的书信联系,最终导致毛主席与妻子杨开慧第一次生离死别的错过。甚至杨开慧牺牲的细节,毛主席都是在十几甚至二十多年之后,再次见到儿子毛岸英以及保姆陈玉英时,才有机会向他们仔细了解。

中囍融通

毛主席和毛岸英

而每一次询问,无疑都是悲从中来;了解到的细节越多,毛主席的心也会随之痛苦。那个曾经默默聆听他们高谈阔论、偶尔插话的小师妹;那个个性鲜活、婚姻大事“不做俗人之举” 、悉心照料自己生活并为自己生了三个儿子的结发妻子;那个跟着自己四处奔波、为自己整理和誊抄文稿的亲密战友;那个能与自己共赏诗文、吟诗作赋、书信传情的灵魂伴侣……

对毛主席而言,那个集多种身份于一身的、同时也是世间唯一的杨开慧,就这样猝不及防地退出了他的世界,从此,再也没有一个人能够通过文字与他进行最为深刻,同时也最为亲密无间的交流了。

第二次错过,两个人终生的遗憾

得知杨开慧牺牲的消息,毛主席不仅当天没有吃晚饭,而且紧接着就大病一场,还从此患上了失眠的毛病,后来甚至要依赖安眠药才能入睡。

鉴于到了井冈山之后一直没有收到过杨开慧的来信,也基于对妻子的了解,毛主席确信杨开慧一定有书信留给自己,因为那是属于他们二人的独有的交流方式。毛主席曾经多次打发人去板仓的家中寻找,但是每次都一无所获。

后来,在向毛岸英和保姆陈玉英了解到杨开慧平日里在板仓家中的生活状况后,毛主席更加确信,杨开慧一定是有书信留给自己的。但它们究竟在哪里?是被敌人毁掉了,还是被好心人转移了,亦或是随着某种不可抗拒的力量神秘消失了?

中囍融通

板仓杨开慧故居

无情未必真豪杰,多情亦是大丈夫。毛主席的“多情”并非自以为是。果然,1950年初,借住在杨开慧家的农民在整理前院靠近桂花树的一片菜地时,发现了一个烧着“囍”字的青花瓷坛,里面密封着杨开慧被捕前隐藏的党的文件和其他一些遗物。

当年5月底,毛岸英前来探亲和为母亲扫墓后,把那些东西带回了北京。毛主席也因此再次向毛岸英念叨:“你母亲应该会给我留有书信的呀!”

可是,天意有时候就是这样捉弄人。

她明明给他留了几千字的书信,他也笃定,她一定给自己留了书信,可是直到他离世,那些书信也没有被找到。1976年9月9日,伟大领袖毛主席带着对祖国和人民无限的爱,以及对亲人们的深切思念,和始终没有看到终生挚爱的杨开慧手稿的遗憾,离开了这个他深爱着的世界。

中囍融通

在毛主席离世6年后的1982年3月10日,人们在修缮杨开慧故居时,在卧室后墙距离地面约2米高的砖缝里,偶然发现了一叠共计12页,约4200余字的杨开慧生前(1928年10月-1929年6月间)写就的手稿,其中包括杨开慧的自传体散文一篇,五言诗一篇,未发表的文章两篇,和写给堂弟杨开明但没有寄出的信件三封,其间数次提到毛主席。

在毛主席去世24年后的1990年8月,工作人员在又一次修缮杨开慧的故居时,从卧室门框右上角的砖缝里再次发现了4页共计约1000余字的手稿,这1000余字,全部是杨开慧写给毛主席的相思!

“我要吻你一百遍,你的眼睛、你的嘴、你的脸颊、你的额、你的头......你是我的人,你是属于我的。天哪,我总不放心他。只需他是好好地,属我不属我都在其次,天保佑他罢。”

——《杨开慧手稿》(节选)

字里行间,作者内心的焦灼与牵挂如在眼前,浓情厚意的思念之情也跃然纸上。只是,写信的人早已牺牲在敌人的屠刀下,读信的人也最终不是她心心念念1000多个日夜的润之。

中囍融通

只是,除了毛主席,除了她的润之,世间还有谁能真正读懂杨开慧的手稿呢?

原本可以“见字如晤”的第二次“会面”,就这样被硬生生地错过了,只留给世人无限的感慨和遗憾。

我们虽然不能假设毛主席如果能够在生前读到这些书信会作何感想,但我们依然能够从杨开慧去世后几十年间毛主席的言行判断出,杨开慧是毛主席一生的挚爱。不仅毛主席为数不多的几首柔情婉约中透出豪放风格的词作都是写给妻子杨开慧的,甚至在他晚年时,还一直记着“前面有刘海,后边齐齐的那种”杨开慧式的短发。

中囍融通

或许,在毛主席心中,杨开慧永远是当年与他分别时短发、青春且明丽的形象,万古不灭。今天,即使他们二人都已经离我们远去,我们依然能够隔空感受到当年他们彼此之间的无限依恋,并为之动容。

谨以此文敬致杨开慧烈士!烈士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