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东吴基金,首批公募REITs上市可谓是业内最为瞩目的事件。东吴基金旗下也管理着一只REITs基金——东吴苏园REITs,规模达34.93亿元。目前,除REITs外,东吴基金的管理规模为213.24亿,在行业中处于中下游水平。

然而,除了这只REITs的“短暂高光”,东吴基金在管规模自2018年高点以来持续缩水,截至目前下降幅度达27%。其中缘由,不仅在于产品净值表现不佳,人才缺位带来的后劲不足更是掣肘东吴基金前行的一大因素。

那么,随着中银基金老将陈军的加盟,东吴基金能力挽狂澜吗东吴基金?目前看来,除陈军外,其他经理无论在知名度还是管理规模上都乏善可陈,重整旗鼓依然任重道远。

权益类产品占比低 迷你基扎堆

截至目前,东吴基金权益类产品规模仅为56.1亿元(不含REITs基金),占比仅为26.3%。除陈军的东吴兴享成长混合A有26.01亿的规模外,其他产品的规模均在5亿元以下。

东吴基金29只产品(合并份额计)共配备了15名产品经理,平均每名经理在管数量还不到2只,而东吴苏园REITs就配备了三名产品经理。

另外,按目前已披露份额的基金来看,清盘线(5000万元)以下的“迷你基”数量高达20只(未分拆计算),接近总数(45只)的一半,有8只基金份额更是为0,均为C类产品。

东吴基金

(份额为0的基金一览,来自天天基金网)

这意味着,东吴基金不少产品都配置了多位基金经理,存在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例如,规模较大的东吴瑞盈定开债、东吴兴享成长混合、东吴增鑫宝货币,均配置了两名以上基金经理。若细数众人的在管规模,有不少都超过了50亿,明显存在一定水分。

规模连降 收益不及平均或是主因

除迷你基问题,东吴基金的净资产规模近年来也是连续下降。天天基金网显示,东吴基金的规模在2018年中一度接近300亿,但之后便一路下挫,去年三季度更是跌至114亿的低点,今年一季度才有所反弹,但较高点已缩水三成以上。

东吴基金

(东吴基金净资产规模变化,来自天天基金网)

究其原因,产品净值表现不佳或是主要因素。

数据显示,无论是权益类还是固收类产品,东吴基金平均收益率均明显落后于业内平均水平。以混合型基金为例,近5年业内平均收益率为96.72%,东吴基金仅有66.01%,甚至低于沪深300的67.56%。

东吴基金

(混合型基金收益表现,来自天天基金网)

而反应在规模走势上最明显的,便是货币型基金。2018年中一度达到244亿的到点,到今年一季度末只剩下90.65亿元,已然腰斩。

作为资产配置的重要形式之一,投资者购买产品自然是最关心收益情况,而东吴基金糟糕的净值管理,自然遭到基民们的无情抛弃。

老将加盟 陈军能否重整旗鼓东吴基金

或是为改善业绩,近年来东吴基金高管变动的新闻屡见不鲜。在去年7月,公司又迎来了中银基金的老将陈军,由其担任东吴基金常务副总裁等职位。原长江证券总裁邓晖则于去年11月转会东吴基金,并担任东吴基金总经理。

另一方面,东吴旗下近一年来有数名经理离任。在今年初,原先宝盈“四小龙”之一的彭敢离职,卸任东吴嘉禾优势、东吴双三角。2020年迄今,东吴基金先后有王立立、秦斌、周鑫怿、戴斌、朱冰兵等8位基金经理离职。

对于彭敢离职原因,业内人士多表示为业绩低迷。数据显示,自2017年7月14日至2021年3月1日管理的东吴嘉禾优势任职回报45.51%,回报排名467/535,超越基准回报1.20%,跑输同期沪深300指数。

目前来看,东吴基金主动权益团队中的基金经理还有陈军、刘元海、赵梅玲、徐嶒、刘瑞等人。从业时间最短的刘瑞也有接近三年时间。整体上看,这一团队堪称“老练”,然而遗憾的是,并没有独当一面的爆款基金经理。除陈军外,其他人在管产品规模均乏善可陈。

种种迹象表明,东吴基金或将围绕陈军重塑主动权益掌门团队,其原中银系部下邬炜和刘浩宇也一并加盟。但就目前产品表现来看,依然任重道远。

作为一家2004年成立的老牌公募,东吴基金似乎并未跟上权益基金的大时代做大做强,大有掉队之势。去年更是经历了人员变动、净利腰斩,给未来发展蒙上了诸多阴影。而其能否在老将陈军带领下走出泥潭,尚需时间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