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上對於加密貨幣影響力最大

贏金配資,贏金配資

的兩個國傢便是中國和美國

華泰證券ipo,華泰證券ipo

中國的方针絕對舉足輕重”

600866?600866

在本年4月站上歷史最高點後,比特幣的價格一路跳水,5月中下旬中國監管方针加碼無疑是誘因之一。

從5月18日開始,中國密布釋放對於加密貨幣的監管方针:5月18日內蒙古發改委設立虛擬貨幣“挖礦”企業舉報平臺;同日,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中國銀行業協會、中國付出清算協會發佈“關於防备虛擬貨幣买卖炒作風險的布告”;5月21日,國務院金融委要求打擊比特幣挖礦和买卖行為,堅決防备個體風險向社會領域傳遞;5月26日,內蒙古發改委發佈關於堅決打擊懲戒虛擬貨幣“挖礦”行為八項办法寻求意見。

從2013年時仍將比特幣买卖視為一般民眾可自在參與的产品買賣行為,到2017年清退境內虛擬貨幣买卖所,再到此次明確打擊挖礦行為,中國對於加密貨幣的監管方针在国际首要經濟體中最為嚴厲。鑒於中國玩傢在加密貨幣国际中的影響力,中國監管層的每一次表態都會直接反應為比特幣幣值的大幅波動。

中國監管撼動比特幣價格

“比特幣價格就像小孩子的臉,說變就變,經常暴漲暴降。”一位曾經的比特幣“礦場”主人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因為比特幣價格的一次暴降,他的“礦場”虧本,2020年疫情暴發前便被關停,當時比特幣的價格徜徉在七八千美元,他也就錯過瞭上一年年中開啟的比特幣行情。

到2020年年終,比特幣價格已經挨近3萬美元,這樣的趨勢在2021年得以延續,直至4月14日觸及64863美元的歷史最高價格。

“各國央行為瞭應對疫情沖擊,不得不采纳一些極度寬松的貨幣方针,導致市場上流動性十分富余。同時,寬松的資金面引發一些機構對於法幣貶值的憂慮,於是轉向一些避險產品,機構開始認可比特幣等加密貨幣,將其作為一類可投資資產装备。”在向記者解釋比特幣緣何迎來一波行情時,一位幣圈資深人士認為,過去一年多,外國機構,特別是華爾街機構加持的趨勢很明顯。“在研報中也會將加密貨幣列為一個可投資資產類別,同時會為客戶供给加密貨幣資產相關服務”。

投資加密貨幣的不止有機構,還包含像特斯拉這樣的企業。特斯拉在2021年第一季度利潤達4.38億美元,近四分之一來自比特幣买卖。其財報顯示,特斯拉在本年一季度購入價值15億美元的比特幣,將其间部分出售後獲利1.01億美元。

特斯拉“炒幣”,背後是馬斯克站臺加密貨幣。“本年助長加密貨幣熱情的另一個原因便是像馬斯克這樣的商業領袖站臺,他在交际媒體上的言論能够輕易擾動幣值。”前述幣圈資深人士說,除瞭上述原因,技術上的演進也供给瞭底層支撐。“這輪行情的一個重要引爆點便是去中心化DeFi生態爆發,催生瞭諸多類似傳統金融機構的功用平和臺”。

在他看來,寬松的資金面、機構入場、技術演進,這三個要素的影響仍在持續。“特別是從近一段時間看,機構或许並未退場,因為鏈上那些持幣數量較多的地址還在增持,乃至有人認為,一些機構在抄底進場”。

但馬斯克帶來的短期效應對於加密貨幣的影響在減弱。5月12日,馬斯克在交际媒體上質疑比特幣挖礦和买卖產生的碳排放過高,宣佈特斯拉暫停比特幣付出。受此影響,比特幣當日跌幅超過10%,一路跌至49000美元左右。

一位加密貨幣資深剖析師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本年以來,比特幣價格走勢向上,乃至呈現一些過熱情緒,後期已經出現瞭動物幣,乃至毫無任何意義的空氣幣,自身就有調整的必要,價格確實存在泡沫。”

就在馬斯克質疑後一周,5月19日,比特幣迎來“震蕩起伏足以排進歷史前十”的一次跌落,前述資深剖析師告訴記者。5月19日,比特幣直接擊穿4萬美元關口,乃至迫临3萬美元關口,一天之內最高跌幅達30%,最終跌幅有所收窄,但也超過13%。其他種類加密貨幣也未能幸免,據比特幣傢園網站統計,24小時內各首要买卖所爆倉總金額為70.06億美元,約460億元公民幣,已經創造加密貨幣歷史上單日最大爆倉紀錄。

而5月底比特幣的價格與其在本年達到的歷史高點對比,幾近“腰斬”。“最近跌落的原因必定便是中國最新的監管方针,国际上對於加密貨幣影響力最大的兩個國傢便是中國和美國,中國的方针絕對舉足輕重。”前述幣圈資深人士說。

“挖礦”能禁絕嗎?

“能够說是全面封殺。”銀保監會重點金融機構監事會正局級監事陳偉鋼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應該是幾乎沒人再會投資,下降起伏很大,從價格上來說必定是賣的比買的多,否则怎麼會跌這麼多。”一位比特幣持有者告訴記者。

“其實三年多前就制止瞭包含比特幣在內的虛擬貨幣买卖,现在境內沒有任何一傢买卖所。”陳偉鋼說。他所言的禁令,指的便是2017年9月4日央行等七部委聯合發佈的“關於防备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布告”,其间已明確制止虛擬貨幣买卖。

約在一年之後,2018年7月,央行曾泄漏,搜排出的88傢虛擬貨幣买卖平臺根本實現無風險退出,以公民幣买卖的比特幣從之前全球占比90%以上,下降至缺乏1%,被認為防止瞭一場虛擬貨幣泡沫。

在“9·4禁令”後,國內加密貨幣买卖所紛紛將服務器移至境外,監管層繼續屏蔽“出海”的虛擬貨幣买卖平臺,到2018年5月底,包含火幣網、幣安網等买卖平臺的110個網站已被屏蔽。

雖然加密貨幣买卖地点境內不復存在,相關網站亦被屏蔽,但幣圈玩傢並沒有中止买卖。

一位挨近監管的人士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现在在國內买卖包含比特幣在內的加密貨幣的途徑首要有兩種,一種是通過“翻墻”在境外买卖所买卖,别的便是通過地下錢莊买卖。

“比方地下錢莊在中美兩國註冊兩傢公司,利用在美國的公司購入比特幣,再由國內公司接纳購幣款項。”他向記者解釋說,這樣的資金流動所受控制已經愈發嚴格,“此前款項往來往往打著業務付款的名義進行,现在這樣的打款也需求足夠的證明,如買賣合平等,確保有真實的業務往來,否則就無法實現。雖然不能彻底杜絕,但通過這樣的途徑买卖越來越難,對於炒幣資金的監管已經和反洗錢一樣對待。”

买卖早已轉至地下,這一次監管加碼,無論是三傢協會發佈的“關於防备虛擬貨幣买卖炒作風險的布告”,還是金融委表態,對於买卖環節依然沿襲“9·4禁令”要求。不少業內人士在承受記者采訪時也表明,金融委明確打擊比特幣挖礦和买卖,“將挖礦置於买卖之前,也能够看到這一次監管指向挖礦”。

從当地監管的反應來看亦是如此,內蒙古首要於5月26日出臺細則,自治區發改委發佈的關於堅決打擊懲戒虛擬貨幣“挖礦”行為的八項办法中,打擊范圍包含進行挖礦的大數據中心、雲計算企業、通訊企業、互聯網企業、網吧等,以及為挖礦企業供给場地與電力支撑的主體,而存在挖礦行為的企業和相關人員按有關規定納入失期黑名單。內蒙古打擊挖礦在3月便已開始,當時宣佈全面整理關停虛擬貨幣挖礦項目,2021年4月底前悉数退出,同時嚴禁新建虛擬貨幣挖礦項目。

也有礦場主人告訴記者,“其實查封礦場的要求一向都有,不必太當真。” 但這一次監管的表態顯然愈加嚴厲,雖然其他当地尚未像內蒙古一樣出臺細則,但《中國新聞周刊》記者聯系到的多傢礦場均表明,比特幣、以太坊等加密貨幣挖礦均已暫停,隻保存耗能較少的FIL挖礦項目,正在將礦機轉移至境外,“轉移的速度沒有那麼快,公司此前在海外沒有佈局”。

火星雲礦也發佈音讯稱,為合作相關部門監管精力,經稳重研讨決定,火星雲礦部分礦機將轉場至哈薩克斯坦礦場,相關礦機於5月23日停機,預計轉場周期在3至4周,並於北京時間5月26日20:00起屏蔽大陸境內IP的訪問。

“國內的挖礦仍難以彻底制止,這次首要針對企業挖礦行為。能够通過收入與开销端的財務審計實現管控,如企業挖礦最終必定會體現為營收、利潤增值,假如一部分利潤屬於挖礦得來,能够不允許企業入賬,通過這樣的方法能够封堵企業的挖礦行為。”陳偉鋼說,一些個人購買礦機挖礦,特別是在一些水電較為豐富的地區挖礦,怎么封堵還有待下一步觀察。“但相當於砍掉大戶,剩余的小戶雖然數量许多,可是總量不大。”

監管落差帶來挑戰

“這一輪國內的監管方针或许更多還是出於下降能耗的考慮。”前述加密貨幣資深剖析師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在全球比特幣算力分佈中,中國以65.08%的算力占比占據絕對首位,遠超位居第二的美國,僅有7.24%的算力占比。具體到國內,算力分佈位居前四的省區悉数位於西部:新疆、四川、內蒙古、雲南,新疆一地的占比超過35%。

這背後是很多的電力耗费。據劍橋大學另類金融研讨中心發佈的指數,以5月底的水平預估,挖礦的年耗電量約為115.54 TWh,直觀來看,其占全球每年用電量的0.53%,假如與各國耗電量比較,會發現其位於阿聯酋之後,荷蘭之前,位列全球第33位。

除瞭過高的碳足跡,比特幣等加密貨幣作為投資品該怎么監管,乃至其是否能够稱得上是一種投資品都是近期各國監管表態的重點。

“一些人混杂瞭兩個概念,比特幣等加密貨幣並不合法幣,貨幣要以國傢主權作為保證,從貨幣形態的演進過程也能看出,從金幣、銀幣這樣的貴金屬貨幣轉變為紙幣、數字貨幣,自身的價值一向在下降,但现在人們卻在炒作比特幣自身的價值。”陳偉鋼認為,比特幣乃至不算一種投資品,隻能算是一種“炒著作”,“當年風靡歐洲的‘鬱金香’,好歹還能看到一束花,現在的比特幣便是空氣,什麼都沒有。”

歐洲央行在5月發佈的《金融穩定評論》中,也將加密貨幣價格的炒作比作“鬱金香狂熱”,提示其風險與投機屬性。就在比特幣幣值出現劇烈波動的5月19日,歐洲央行副行長金多斯發聲直言,比特幣是一種根本面十分软弱的資產,并且波動性很大。不應將加密資產視為“真实的投資”,因為難以辨識其潛在價值。但金多斯同時表明,加密貨幣資產市場波動不會對整體金融穩定構成風險。

境外監管確實也在近期趨嚴,但更多的是著重於規范加密貨幣买卖以防备風險,並規避逃稅等不合法行為。如美國證券买卖委員會主席加裡·根斯勒於5月26日參與國會聽證時就指出,加密資產兼具产品和證券性質,需求對加密貨幣买卖所加強監管,以讓投資者享受到在證券买卖中平等的保護為目標。美國政府還在近来提出,超過1萬美元的加密貨幣轉賬必須向美國稅務當局報告。

5月21日,香港特區政府建議在港運營的加密貨幣买卖所必須獲得香港市場監管機構的許可,也便是“持牌經營”,並且隻能向專業投資者供给服務。

“境外的監管部門一向在加強對加密貨幣买卖所的監管,本年還有像Coinbase這樣上市的买卖所,Coinbase的運作就相當保存,比方不會向散戶開放杠桿买卖东西,隻會向一些合格的機構開放。”前述加密貨幣資深剖析師表明,“因為監管,所以买卖所的運作相對規范,機構也信赖买卖所,构成良性循環,華爾街的機構大多會把很多資金放置在Coinbase這樣的买卖所,而非一些小的、野生的买卖所。”

他認為,“國外的監管表態確實在趨嚴,但並未像中國這般嚴厲,國內的監管沒有選擇逐渐規范加密貨幣买卖,而是在某種程度上‘一刀切’關停。”

其實在2013年時,央行等五部委曾發佈關於防备比特幣風險的告诉,在明確比特幣並不合法幣的同時,稱“比特幣买卖作為一種互聯網上的产品買賣行為,一般民眾在自擔風險的前提下擁有參與的自在”。但此後監管口徑逐漸收緊,國內以散戶為主體的投資結構或是原因之一。

“加密貨幣买卖不應該鼓勵個人參加,因為波動性較大,并且投資加密貨幣對於認知要求是十分高的。”有“幣圈”人士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现在全球已經有十餘隻加密貨幣ETF基金建立,機構投資應該成為干流。

陳偉鋼也認為,國外的比特幣买卖更多是一些機構、財團間的遊戲,但在中國以散戶投資為主。“就像此前的P2P,其實在英國、美國等國傢出現的時間比國內早,可是P2P在中國最頂峰時參與的人群范圍十分廣,這次炒作比特幣也是同理。國外能够存在的東西不意味著在中國也有存在的合理性。”

“其實假如把买卖所悉数封殺,或许國內外監管存在落差也會給監管帶來挑戰,因為任何一個人都能够在相關網站上註冊一個賬戶,生成的代碼便是比特幣收款賬號,彻底匿名,無法追蹤,但因為有後續买卖環節存在,因而买卖所還或许追蹤到持有者的信息,在這種情況下买卖所對於監管來說能够起到‘線人’效果。”一位“幣圈”資深人士向《中國新聞周刊》泄漏,據他瞭解,現在一些买卖所雖然無法在境內運營,可是與國內監管部門仍有密切合作,也願意供给信息給政府。

欄目主編:顧萬全 文字編輯:房穎 題圖來源:上觀圖編 圖片編輯:笪曦

來源:作者:中國新聞周刊 陳惟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