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德西效應的效應應用

薪酬是企業管人的一個有效硬件,直接影響到員工的工作情緒,但是每一個公司都不輕易使用這件精確制導武器。如果使用不好,可能會帶來“德西效應”,不僅不能激勵員工,還可能造成負面影響。在IBM有一句拗口的話:加薪非必然!IBM的工資水平在外企中不是最高的,也不是最低的,但IBM有一個讓所有員工堅信不疑的游戲規則:干得好加薪是必然的。
1996年初IBM推出個人業績評估計劃(PBC)。PBC從三個方面win(致勝)、executive(執行)、team(團隊精神)來考察員工工作的情況。IBM薪酬政策的精神是通過有競爭力的策略,吸引和激勵業績表現優秀的員工繼續在崗位上保持高水平。IBM獨特而有效的薪金管理,能夠通過薪金管理達到獎勵先進、督促平庸。IBM將外在報酬和內在報酬相互掛鉤而且有效地避免了“德西效應”的產生,這種管理已經發展成為了一種高效績文化(high?performance?culture)。
一個私人企業老總每每向人抱怨自己的高級人才大量走失:“我已經連續給他們漲了很多次工資了,怎么看不到一點成效呢?”就薪金這個角度來看,原有的外加報酬如果距離人才需要滿足的水平太遠,直接激勵的原有強度又不足,必然導致“德西效應”。如果人才覺得工作本身所具有的外在報酬和內在報酬都不盡如人意,即使外在報酬不斷增加,也無法達到他的預期,轉投他處是必然的結局。

『貳』 德西效應是什么意思,獎勵孩子的時候為什么要避免

這種情況最常見于孩子學習,一些孩子在學習的時候沒有動力,學習成績總是在班里墊底,為了能讓孩子學習更加用心,就會出現兩種不同做法的家長,一種家長會以懲罰的手段去逼迫孩子學習,比如恐嚇孩子不讓他上學,或者是考試成績不好的話會責罵孩子;另一種家長則是通過獎勵孩子的方式來誘使孩子學習,比如獎勵孩子玩具、電腦,或者是帶孩子去游樂園等等。

獎勵屬于正反饋,屬于反饋機制的一種,即孩子付出了怎樣的努力,家長就要對孩子做出怎樣的獎勵。比如孩子本來在班里墊底,家長答應上升十名的話,就給孩子100塊錢零花錢。于是孩子在名次上升十名之后,家長又說再上升十名就給200。于是當家長告訴孩子,名次達到前十名的時候,就給100塊錢零花錢,孩子便會說為什么墊底時上升十名給100,現在考到前十也才給100元,因此孩子覺得這樣做會不劃算,從而不愿意按照父母的期望去做。

因此說,當家長以獎勵孩子的方式讓孩子做成某手,在下一次繼續獎勵孩子的時候,孩子則會提出比上次獎勵更高的要求,家長不答應的話則不去做,這就是貪婪心理作祟。

最后一種厭倦心理可能很多家長并不明白怎么回事,家長都給獎勵了,孩子還能厭倦?的確,獎勵不會厭倦,然而努力卻會厭倦,因為當家長對孩子提出某種要求的時候,孩子并不能一次性就做好,當孩子為了得到獎勵去努力,但屢次卻總是失敗的時候,孩子就會厭倦努力,心想獎勵不要也罷,最終變成了自暴自棄的結果。

因此說,獎勵是把雙刃劍,家長不把握好的話,反而會影響孩子心態。為了避免出現以上情況,家長在獎勵孩子的時候,最好選擇精神獎勵,而不是物質獎勵,比如當孩子做到好時,可以通過贊揚、認可孩子的方式,讓孩子在精神上獲得滿足,物質獎勵一定要慎重,否則本末倒置,養成習慣后則為時晚矣。

『叁』 “德西效應”具體是什么,父母要用什么方法對孩子獎懲

錯誤的獎懲對孩子有什么傷害?


1、容易導致孩子失去內驅力


內驅力是一種內部的刺激,當孩子擁有內驅力的時候,他在學習的時候,就算沒有外部的推動,他也能夠自覺地學習,不用父母過多的操心。可如果孩子失去了內驅力,他就會變得懶惰,不愛學習,需要外力去推動。



父母教育孩子在用到獎懲的時候,要根據實際的情況來進行,如果不懂如何實施獎懲,那寧可不用,也不要傷害到孩子。

『肆』 如果你是一名教師,如何平衡德西效應,強化貝勃規律

如果你是一名教師,平衡德西效應,強化貝勒規律,這都是非常有名的兩個觀點和規律,所以說教師一定要處理好,他們直接的相互關系。

『伍』 德西效應的避免措施

薪酬是企業管人的一個有效硬件,直接影響到員工的工作情緒,但是每一個公司都不輕易使用這件精確制導武器。如果使用不好,可能會帶來“德西效應”,不僅不能激勵員工,還可能造成負面影響。在IBM有一句拗口的 話:加薪非必然!IBM的工資水平在外企中不是最高的,也不是最低的,但IBM有一個讓所有員工堅信不疑的游戲規則:干得好加薪是必然的 。
1996年初IBM推出個人業績評估計劃(PBC)。PBC從三個方面win(致勝)、executive(執行)、team(團隊精神)來考察員工工作的情況。IBM薪酬政策的精神是通過有競爭力的策略,吸引和激勵業績表現優秀的員工繼續在崗位上保持高水平。IBM獨特而有效的薪金管理,能夠通過薪金管理達到獎勵先進、督促平庸。IBM將外在報酬和內在報酬相互掛鉤而且有效地避免了“德西效應”的產生,這種管理已經發展成為了一種高效績文化(high?performance?culture)。
一個私人企業老總每每向人抱怨自己的高級人才大量走失:“我已經連續給他們漲了很多次工資了,怎么看不到一點成效呢?”就薪金這個角度來看,原有的外加報酬如果距離人才需要滿足的水平太遠,直接激勵的原有強度又不足,必然導致“德西效應”。如果人才覺得工作本身所具有的外在報酬和內在報酬都不盡如人意,即使外在報酬不斷增加,也無法達到他的預期,轉投他處是必然的結局。
在實際工作中,有些單位的表彰評比活動過多過濫,并不一定能起到好的效果。其主要原因,就是這種評比表彰往往流于形式,沒有真正起到樹立典型、弘揚先進的作用。如果對干部職工完成了應完成的任務、履行了應履行的義務、遵守了應遵守的規章制度這些本來就應該做到的一般行為,當作突出表現大張旗鼓的進行表彰,甚至為了照顧情緒,拿表彰送人情,“排排坐,吃果果”,對今后的工作就可能出現負效應。
人們就會把這些一般行為當成是一般人難以做到、應是“積極分子”的專利,做到了就應該受到領導的褒獎,如果得不到就會失去心理平衡和工作的動力。可以說,這種送人情的表彰是一種短視行為。當然,作為領導,應該注意發現每一位下屬的“閃光點”,在適當場合恰如其分地進行表揚激勵。但必須注意,這種表揚是有限度的,是在平時工作中隨時進行的,真正樹立典型。
只有這樣,人們才會把應承擔的義務看作是“應該做的”、“必須做的”,做不到應該受到嚴厲批評,做到了不應當“邀功請賞”,只有做得好才會立功受獎。 “德西效應”是指當一個人進行一項愉快的活動時,給他提供獎勵結果反而會減少這項活動對他內在的吸引力。在某些時候,當外加報酬和內感報酬兼得,不但不會使工作的動機力量倍增,積極性更高,反而其效果會降低,變成二者之差。
在新課程改革的形勢下,廣大教師對“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更深刻的意義認識,對“學習過程是學生積極主動自主構建的過程”等新的課程思想有了認同。于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為了調動學生興趣采用了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手段,確實收到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在這其中也有一些教師喜歡采取物質獎勵的形式。比如:有的教師給學生準備了粘貼畫、有的準備了小風車、還有的直接把香甜的水果獎給學生。于是,課堂上出現了空前的氣氛高潮,學生個個精神抖擻,爭先恐后,場面熱烈異常。這里,我們教師的這種為教育而奉獻的精神著實可貴。為了講好一節課,我們的教師無怨無悔地掏了自己原本就不豐厚的腰包。這種物質的投入也確實換來了課堂上學生的興高采烈、情趣盎然。但當我們冷靜之后,透視這精彩的背后,就不難發現物質獎勵的種種弊端。 “德西效應”告訴我們:在生活中,教學中,培養個人積極主動、持之以恒的興趣和堅忍不拔的意志,僅靠物質的刺激遠遠不夠。雖然“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但由物質刺激所激發的興趣,在一定程度上是淡薄的,也是短暫的。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以物質獎勵所激發出來的學生學習興趣只能是暫時的,無法保持持久。 當教師對學生實施物質獎勵的時候,由于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學生對物質的獎品會更感興趣。因學生急切地想得到獎品,就要迫不及待地爭取“先機”,而使其不能很好的集中思維、組織語言,導致思維深度不夠,學習效果不佳。
而且當獲獎學生拿到獎品后,由于其自控力差,常常是馬上欣喜于自己所得,開始專注于獎賞物,摩挲把玩,甚至想立刻品嘗那誘人的瓜果呢!而其他學生也會把視線和思維降落到獎賞物及獲獎學生身上。教師的問題在此時就變得那么微不足道,甚至還需要教師再多費一番工夫來組織教學呢! 課堂中教師要實施物質獎勵,獎品的數量往往是少量的,只能是一小部分學生才有幸獲得。但課堂中由于教師給學生發言的機會的不均等造成學生所獲獎的機率也極其的不均衡。應該說許多沒得到獎的學生也具備獲得獎品的能力,只是教師沒給機會。因此我們看到了在獎品發放完了之后課堂上馬上有了唏噓聲、哀嘆聲或不滿聲。
得到獎品的自然是樂滋滋了,沒得到的呢,馬上像泄了氣的皮球,無精打采了。有甚者還表現出極度的不滿,怨老師對自己的不理睬,怨獲獎學生也沒什么了不起的!造成學生情緒的不快,心理的偏激。甚至有的學生還對此產生逆反心理,無論教師拿什么作獎都表現得無動于衷,“我不稀罕!我也不學了!”效果真的不敢恭維。 課堂教學中我們會看到這種現象:教師聲情并茂的渲染氣氛說誰有好的表現教師將有精美的禮物送給他。可是當學生表現突出時,教師拿出的獎品卻是用彩紙剪出的蘋果、桃子或者是刻得簡單的小花,對學生而言毫無吸引力,毫無用處。獲獎學生甚至是極不情愿的領取了獎品,情緒表現是大失所望的。
在第一個學生受到這種欺騙后,其他學生的情趣也深受打擊。這樣的物質獎勵不能激起學生興趣,可以說是費時低效的,情緒調動顯得十分牽強。 學生會過于注重物質所得影響人生觀的確立
課堂教學中教師頻繁使用物質獎勵會導致學生把學習看成是帶有物質所得的一種活動,會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向,把獲獎看成是學習的目標。久之,學生會過于看重物質的獲取。學習、做事都帶上了物質索取的色彩,成為有償活動而不是自發行為。最終會影響其正確人生觀的確立。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你只指望靠表面看得見的刺激來激發學生的興趣,那就永遠也培養不出學生對腦力勞動的真正熱愛。要力求使學生親自去發現興趣的源泉,使他們在這種發現中感到自己付出勞動并得到了進步。這本身就是一個最重要的興趣來源。
課堂教學中,如果未知本身已經使人感到很有興趣,此時再給獎勵不僅顯得多此一舉,還有可能適得其反。這里提醒教師:課堂教學中要學會正確使用鼓勵方法而不要濫用獎勵,要避免產生“德西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