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胜2020年参加文代会
胶东在线5月20日讯(记者 邬勇 通讯员 孙凯)黄胜山东黄胜,生于1970年12月山东黄胜,1990年—2002年期间在莱阳市毛巾厂工作。他学的是纺织,但业余时间一直爱好读书和写作。2003年他从企业下岗后,开始尝试文学创作,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逐渐把爱好变成了职业。
待到“山花”烂漫时,是一程又一程的“诗与远方”
2003年以来,黄胜先后在《民间文学》《故事会》《今古传奇》《山海经》《电影文学》等刊物发表故事、小说、剧本、曲艺等文学作品500余篇,计400余万字。2015年,故事作品《大雁的眼泪》获得故事创作的国家级最高奖——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共同颁发的第十二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黄胜在第十二届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现场领奖
获得“山花奖”后,黄胜并不满足在故事领域取得的一点成就,他开始尝试创作转型,逐渐将创作重心从新故事创作转移到剧本创作中。其中,由黄胜创作的小品《站台》,在2019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晚演出。他的作品播出后,以独特的视角和选题广受好评。

由黄胜创作的小品《站台》2019年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晚演出
作品登上央视春晚后,黄胜再次尝试转型,重点进行影视剧本的创作。其中,《小八路张多福》《好人王颂汤》等多个项目已在国家广电总局立项待拍山东黄胜;校园教育题材的剧本《我的体育老师》已在2019年底拍摄完毕。该片将于今年暑期登陆全国各大电影院线。

黄胜在《我的体育老师》拍摄现场照片
文学创作,离不开养育自己的土地
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土壤,作家的灵感大都是来自于生活。莱阳是著名的中国书法之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民间传说众多。作为土生土长的莱阳人,黄胜不断从这片土地中汲取营养,家乡的这片沃土也给他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小品《站台》的初步构思,也脱胎于他在莱阳高铁站候车时的见闻。

2019年采风照片
在黄胜创作的文学作品中,不仅有取材于家乡的人和事,连家乡那些美丽动听的地名,也被他经常写入到作品里,比如照旺庄镇的东玉泉庄村、冯格庄街道的桃源庄村、沐浴店镇的榆科顶村、石河头村,而莱阳的母亲河五龙河,更是黄胜故事中的常用地名。这些细节,既能体现出黄胜对家乡的深情和依恋,也是莱阳悠久历史、丰富文化底蕴的体现。
文学创作离不开社会和家人的支持,离不开养育自己的土地,黄胜不止一次地表示,他希望能凭借自己的文学创作回报社会,为家乡的宣传和发展做点力所能及的贡献。2019年,他以胶东地区的抗战历史为背景,创作出了长篇小说《家国红颜》;2020年,黄胜创作了多个以莱阳螳螂拳历史名家和传说故事为原型的电影剧本和一个小型舞台剧本。在黄胜看来,作为“齐鲁文化之星”(山东省第四批)的一员,他有责任也有义务带动家乡民间文学创作事业发展。
从事文学创作近二十年,虽然不断取得令人羡慕的成绩,但黄胜从不满足,总是渴望取得更大的成绩。写故事,获得山花奖;写小品,登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晚;写电影剧本,他的奋斗目标是金鸡奖、百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