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汽車報 趙玲玲 武新苗
千方科技股吧?千方科技股吧
本年5月,北京國能電池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能電池”)被曝因資金問題即將倒閉、破產清算。為此,國能電池專門發佈弄清布告,表明經營正常。隨後在7月22日,國能電池承認欠薪,在布告中稱12億元應收賬款没有恍然大悟,導致拖欠員工薪資。
投資沟通?投資沟通
像是點燃瞭一根引線,國能電池更多的資金窘境問題被陸續曝出。近50名員工聯合申請勞動裁定、多地售後維修中斷、員工討薪未果欲跳樓、供應商拉條幅堵門......凡此種種無不影响著輿論的神經,也影响著整個動力電池行業。
巨騰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巨騰國際控股有限公司
深陷窘境的國能電池停擺瞭嗎?8月的北京,一場大雨過後,帶著這樣的疑問,《中國汽車報》記者實地探訪瞭國能電池北京總部。
(為保護受訪者隱私,文中部分受訪者运用瞭化名,錄音也進行瞭變聲處理。)
工廠罢工 人員冷清
北京西南郊區的房山城關大街,一排排工業廠區树立,國能電池位于其间。旧日赫然矗立的“國能電池股份有限公司”的企業標牌已被遮擋得嚴嚴實實,模糊能看到“國”字的小半邊。大門口保衛處,伸縮門上的兩行“歡迎光臨國能電池”的小字在開合中迎候稀疏往來的員工,提示《中國汽車報》記者我們到達瞭意图地。
“從上一年開始(國能電池)就把牌子包起來瞭,不太清楚原因。”一位已經離職的國能電池工程師李建州(化名)對記者說,“本年以來,斷斷續續有供應商來討要欠款,也在門口拉過橫幅,可是沒什麼用,(現在)就和许多員工一樣,開始走法令程序瞭。”
雖然往來人員不多,但國能電池北京總部的保安數量卻有增無減,不僅在大門口伸縮門邻近有保安盤查來往車輛,門外大路旁也有保安在走來走去,看得出來國能電池现在相當警觉。
不少拿著資料前來辦理離職手續的員工在門口進出。“從本年2月左右,(公司)就開始拖欠薪水,員工跳樓要錢等情況屬實。”諸多員工給予瞭記者必定的答复。“1月25日到6月25日的薪水一向都欠,一月到現在欠薪已近半年。”有員工介紹說。
走進工廠內部,車間外墻是依舊顯眼的安全生產宣傳標語,與緊閉的車間大門對比鮮明。據國能電池員工介紹,在2018年末,北京工廠就已經罢工,首要生產基地遷往河南。
電芯工廠牌子上的字出現瞭部分脫落,但現在已經無人關心。
北京工廠是國能電池的首要基地,开始規劃的產能包含3億Ah電芯和5億AhPACK。
7月19日,國能電池對外發佈布告稱,因生產經營戰略調整,經研讨決定將相關部門作业地點進行調整,北京僅保存總部職能,公司將統一調配组织員工的作业地點,對於想留守北京的員工須報董事長批準,否則將按最低工資標準執行。
上述員工董師傅(與音頻人士共同)泄漏,北京國能總部早在2018年末已經停產,现在僅保存人力資源浓艳、財務等職能部門缺少百人,其餘員工除離職外,還有人選擇到河南工廠任職。
“不願意走怎麼辦?”
“那就主動離職唄。”
零散往來的人員中,除辦理離職手續的員工外,記者偶遇兩位準備前往河南生產基地的年輕員工。他們告訴《中國汽車報》記者:“大多數不願離開的本地人都離職瞭,我們是去河南工廠看看情況再說”。
資金緊張 欠薪結算延遲
工廠院內,設備雜物無序擺放,一副冷清现象
正值作业時間,辦公樓前臺卻無人值守,整座辦公樓空空蕩蕩,人員稀疏。
“國能沒錢瞭,拿不出錢來。”一位正在辦理離職手續的國能電池員工,寥寥數語直指國能電池中心窘境——資金鏈緊張。
7月22日,國能電池在給出官方回應解釋資金窘境時給出的解決辦法是“7月31日解決部分經濟補償金,8月31日結清悉数拖欠工資。”
李建州表明,對於工資拖欠問題,部分員工采纳瞭通過法令途徑來爭取利益,“有一批技術人員去房山區勞動人事裁定委申請勞動裁定,其间有些人拿到瞭賠償。”
還有一部分人沒有這麼幸運。一位正準備辦理離職的國能員工告訴記者, 國能此前承諾的調解日期也從之前的7月31日拿到工資,延遲到瞭9月20日。
產品質量問題是本源
數據顯示,2017年,國能在電池行業裝機量排名第5位,在純電動客車與物流車市場占有率第2名。2018年,國能電池裝機量達0.82Gwh,躋身國內電池廠商前十。
曾經新能源動力電池行業的佼佼者之一,緣何走到今日這種地步?根據《中國汽車報》記者的走訪瞭解,資金鏈斷裂隻是表象,產品問題是國能“倒下”的本源。
“2017年和2018年算是國能的巔峰吧,項目多,訂單多,員工每天加班到夜裡1-2點很正常。”李建州證實瞭當時國能電池的敏捷擴張。敏捷擴張帶來的負面影響是產品質量難以保證。“售後問題太多,再加上補貼退坡,整車廠不願意把沒到手的錢分給國能。”李建州說。
前國能員工王路遙(化名)對記者表明,2017年、2018年左右,國能電池大批量接項目。當時,研發人員數量缺少,為瞭如期交貨,公司大批招人,其间存在部分人員技术缺少或不熟悉電池生產過程的情況。部分產品的出貨標準因此被放寬,產品質量大幅下滑,從而售後問題爆發。客戶因售後問題,與國能中斷协作,後續貨款也中止瞭付出。“產品質量問題不僅使得有些項意图應收款很難恍然大悟,并且许多的項目質押或撤销,前期買入的物料零件呆滯,導致資金鏈無法運轉。”王路遙說。
資金鏈斷裂之下,不僅工人薪水斷發,售後也出現瞭難以為繼的現象。某專用車企業曾經是國能電池的重要客戶之一,其采購部負責人張楊(化名)對記者表明:“2017年左右,我們公司采購瞭一些國能電池,但從2018年開始,國能的售後就開始跟不上瞭。在那之後,我們就沒有再用國能的電池瞭。”
李建州表明,國能電池的產品首要在電芯能量密度、容量和產品的生產共同性上存在問題。比方,能量密度沒有大的打破,整體pack達到國傢補貼標準相對困難。此外,在pack過程的人工裝配環節,存在必定程度的工人熟練度問題,這也是售後問題頻發的原因之一。
轉型不力 研發滯後
據瞭解,國能有北京、鄭州、襄陽、重慶、海寧、南昌、新餘、龍巖等多個生產基地,其首要產品是磷酸鐵鋰電池,雖然國能在2018年時試圖向三元鋰電池領域進軍,但一向未能量產配套。
剖析師吳輝對記者表明,產品缺少中心競爭力是國能電池面臨的最大問題。鐵鋰電池的優勢在於價格廉价,國能電池的產品以磷酸鐵鋰軟包電池為主,但價格上相比方形鐵鋰電池沒有優勢。特別是國能快速擴張導致攤子鋪的太大,生產基地许多,也很耗費資金。
“雖然此前國能電池進入瞭行業前十,可是頭部的幾傢電池企業市場份額很大,(國能電池)從裝機量上很難支撐盈余。”吳輝表明,如此多的生產基地或许並非基於企業發展,更多是地方政府出於招商引資需求與企業達成的协作。同時,技術路線問題導致瞭國能雖然在商用車占據瞭一席之地,但始終未能進入干流乘用車企業的配套體系。
新能源行業資深人士劉曉澤(化名)指出,此前,新能源市場還屬於方针市場,在方针推動下,许多電池企業湧現,產能規劃和建設相當激進。在2015年左右,我國動力電池廠傢數量陡增且總體產能遠超市場需求。
“整體產能過剩,但車規級的優質產品卻很少,導致许多達不到車企標準、售後問題多的電池產品流入市場。特別是補貼退坡後,行業迎來洗牌期,許多電池廠傢的現金流就出現瞭問題。”劉曉澤說。
“補貼退坡對國能影響很大。”王路遙表明,起先,國傢方针相對寬松,公司達標產品的質量也很不錯。補貼新政出臺後,公司研發速度跟不上導致產品未能達到補貼要求,訂單量大幅減少。另一方面,研發的新電芯在還不成熟的情況下強行量產,導致出現瞭產品品質問題。
“夾心餅幹”與“三角債”是现在動力電池廠傢面臨的嚴峻現狀。
新能源汽車獨立研讨員曹廣平告訴《中國汽車報》記者,從產品技術層面上看,新能源汽車的電池瓶頸還未获得大幅打破,此時又趕上方针上的補貼退坡,壓力從車企傳導到包含動力電池企業在內的上下遊全產業鏈。在這種形勢下能夠存活下來的企業,一部分是技術水平較好而能夠繼續融資的公司,另一部分是產品品質和公司運營比較均衡、沒有出現大紕漏的公司。而國能電池,應該說在這兩方面都“稍顯缺少”。
掠取一時的國能電池衰敗至此,而動力電池行業的洗牌還在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