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昨天的报告聚焦于51家上市银行2019年年报601009股吧,本篇报告则聚焦于41家上市银行的2020年一季度报告(港股上市银行不强制要求披露季报且即便披露信息也较少)。整体上来看601009股吧,今年一季度报告延续着2019年的经营特征601009股吧,即“以量补价、愈加分化”,且似乎看不到疫情对银行业的影响,这可能是市场认为银行业一季度超预期的原因所在。
但只要懂银行业的便会明白上述理由其实并不成立,因为只要政策环境不是很紧,每年一季度银行业的经营情况均不会特别差(享受到了上年四季度冲量与一季度上量的周期性机遇),况且目前从资产质量层面来看疫情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事实上我们在之前的报告中已经提及,疫情对财政金融的影响有明显滞后效应,特别是在资产质量方面。
一、规模增长:部分银行显著放量、抢存款明显,但也有部分银行略显平庸
(一)从规模增长情况来看,部分银行今年一季度抓住政策机遇期,显著放量,特别是国有大行最为明显,进一步放大了国有大行的规模优势(今年一季度工行、建行、农行、中行、邮储银行、交通银行的总资产规模增速均在5%以上),要知道国有大行全年的规模增速一般才7%左右。
(二)今年一季度,部分股份行以及城商行的规模增速也相当亮眼。例如,光大银行(601818,股吧)、南京银行(601009,股吧)、宁波银行(002142,股吧)以及苏州银行(002966,股吧)的总资产规模较2019年底分别大幅增长10.53%、10.32%、9.20%以及11.04%,高增速使得光大银行的总资产规模突破了5万亿,南京银行与宁波银行的总资产规模也均突破1.40万亿。
(三)当然也有一些银行的增长较为平庸,特别是广州农商行今年一季度缩表9.14%,总资产规模由2019年底的8942亿元降至2020年3月底的8124亿元。这里可以多补充一点,广州农商行今年一季度的缩表可能与其资产质量恶化有关。事实上,2019年以来广州农商行的资产质量恶化趋势显得较为明显,不良贷款率由1.27%上升至1.73%、逾期贷款率由2.24%上升至2.96%,关注贷款率则由2.58%大幅上升至3.11%。

(四)每年一季度是存量显著放量增长的时期,今年一季度尤其明显。所以我们看到今年一季度国有大行的存款增速均在4.89%以上(建行甚至高达7.30%)。
(五)部分股份行及中小银行的存款增长也相当迅猛,这些银行的存款增长应主要是靠结构性存款来带动。
例如,今年一季度光大银行存款增长16.99%、江苏银行存款增长12.77%、浙商银行存款增长8.14%、南京银行存款增长10.74%、宁波银行存款大幅增长20.54%、郑州银行存款增长10.23%、江阴银行(002807,股吧)存款增长17.52%。
(六)一季度贷款增长主要体现在公司端,各个银行的零售贷款增幅并不明显。例如,南京银行和平安银行(000001,股吧)今年一季度的零售贷款仅分别增长0.90%和0.81%,杭州银行的零售贷款甚至还下降了1.41%。


二、业绩增长:同样较为分化
规模放量增长后,对业绩指标自然会有所期待,但没有一致性地出现超预期,而是呈现出明显分化特征。
(一)41家上市银行中,营业收入同比增速在30%以上的有5家、20%以上的有8家、10%以上的银行有23家。
其中,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同比增速均在10%以上的银行有招商银行(600036,股吧)(11.44%和10.12%)、平安银行(16.80%和14.80%)、光大银行(10.23%和11.28%)、江苏银行(17.79%和12.85%)、宁波银行(33.68%和18.12%)、南京银行(15.44%和12.96%)以及杭州银行、长沙银行(601577,股吧)、贵阳银行(601997,股吧)、成都银行、重庆银行、常熟银行(601128,股吧)、紫金银行(601860,股吧)、无锡银行(600908,股吧)与张家港银行等等。
(二)今年一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出现下降的银行有2家,分别为工商银行与江阴银行,其原因不在于利差收入。
(三)今年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出现下降的银行有1家,即重庆农商行净利润同比下降6.90%。净利润同比增速超过10%的银行有18家,超过15%的银行有3家(分别为杭州银行、宁波银行与贵阳银行)。



三、资产质量隐忧已开始显现(以招商银行、平安银行与上海银行为例)
疫情对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冲击在一季度报告中并未有明显体现,但已有部分隐忧,后续仍然需要给予关注。今年一季度,对于部分银行而言,不良贷款率略有上升,如有北京银行(601169,股吧)、交通银行与贵阳银行。同时部分银行的零售贷款质量也值得警觉。仅以招商银行、平安银行与上海银行这三家典型银行为例。
(一)今年一季度,招商银行的零售贷款质量延续着2019年的恶化趋势,且预计二季度恶化的幅度可能会更大,未来零售贷款质量所面临的压力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
1、关注贷款率较上年末上升0.10个百分点至1.28%,逾期贷款率则较上年末上升0.20个百分点至1.66%。
2、零售贷款逾期率较上年末上升0.60个百分点至1.80%,小微贷款逾期率较上年末上升0.62个百分点至1.47%。
3、信用卡贷款不良率大幅上升0.54个百分点,逾期率则大幅上升1.40个百分点。消费贷款不良率上升0.17个百分点,逾期率则大幅上升0.52个百分点。
(二)今年一季度,平安银行零售贷款不良率较上年末上升0.33个百分点至1.52%。与此同时,平安银行一季度计提的信用及其他资产减值损失达到159.28亿元,同比增长23.60%(其中计提的贷款和垫款信用减值损失为146.98亿元)。
相较于2019年底,平安银行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不良率上升0.10个百分点至0.40%,新一贷(消费贷)不良率上升0.29个百分点至1.63%,汽车金融贷款不良率上升0.33个百分点至1.07%,信用卡应收账款不良率上升0.66个百分点至2.32%。
(三)今年一季度,上海银行的零售贷款不良率已上升至1.07%,其中信用卡不良率较2019年底上升0.11个百分点至1.74%。与此同时上海银行因消费信贷风险以及监管政策约束等原因,2019年下半年以来也不断压降消费贷款在零售贷款中的占比,并积极与头部场景机构合作。
事实上4月22日银保监会新闻发布会上,银保监会首席风险官肖远企已经透露今年一季度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达到2.04%,较年初上升了0.06个百分点。其中住宿餐饮业、小微企业等领域的不良率上升较快,实际上这些特征都是可以提前预判到的。考虑到复工复产进度不明显、经济基本面的恢复需要较长时间以及内外环境的不确定性仍然较大,因此未来一段时期银行业的资产质量压力仍将继续上升,需要做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在2%以上的水平上将会持续较长时期的心理准备,特别是对于近两年多数中小银行积极进取的消费信贷业务,需要在坚定的方向上多一些理性与长远考虑。
本文源自任博宏观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