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

安顺贵州日报:产业风生水起赋能乡村振兴

“一生鲜草、一碗好肉。”在安顺“关岭牛”旗舰店、青岛城阳区“关岭牛庄”、贵阳关岭牛体验店等几十家餐厅里贵州日报,每天都会迎来络绎不绝的食客。“鲜香可口贵州日报,太香了贵州日报!”食客们纷纷点赞。  产业一头连着市场,另一头连着基地。  在关岭牛养殖基地里,牛儿竞相进食、膘肥体壮。   安顺通过打造“关岭牛”餐饮品牌。目前拥有关岭牛生态牛庄、关岭牛旗舰店、关岭牛跑山牛等几十家餐厅,并和海底捞、盒马鲜生、上海左庭右院、北京华联、永辉等商超长期合作,研发出关岭牛雪花、脖肉、米龙、牛肉丸子、牛肉火腿肠等牛肉系列产品。

贵州日报

安顺特色农产品关岭牛“牛起来”

近年来,安顺将关岭牛产业作为关岭自治县“一县一业”和主导产业,存栏达17.94万头,并成立专班、制定专案,从圈舍修建、牧草种植、技术保障、防疫体系、品种保护、精深加工、品牌打造等各方面做好政策设计,不断开创产业链、价值链、利益链。  不止是关岭牛,安顺各地特色优势产业正加快“接二连三”的发展步伐。  初夏的安顺金刺梨花开正盛,农户正忙着管护,为秋季丰收打好基础。另一边,金刺梨原汁、刺梨干等生产车间里生产、打包,一派忙碌。一颗小小的金刺梨经加工,“摇身一变”,成为产业致富“金果果”;  西秀区探索建立从市场需求到“菜单式”发展,由绿野芳田公司与合作社签订“订单”、合作社组织贫困户发展辣椒种植,形成辣椒产业“菜单式”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同时建立200亩辣椒深加工项目及6万吨冷链物流项目,进行辣椒加工、市场销售,延伸辣椒产业链;

贵州日报

普定县云盘坝区韭黄种植丰收时

普定县发展韭黄种植10万亩,投产面积5万亩,年产韭黄5.7万吨,年产值5.1亿元,成为全国韭黄种植最大的县,并建设韭黄研发中心、清洗车间,引进韭黄面加工车间等,加快农业现代化;  ……  放眼黔中大地,安顺市重点打造的蔬菜、食用菌、辣椒、金刺梨、水果、茶叶、中药材、生态畜牧、生态渔业等九大特色产业百花齐放。  “十三五”以来,安顺市以坝区为重点,因地制宜在各县区进行产业带布局,全力打造中国金刺梨之乡、中国南方重要蔬菜生产基地、全省食用菌重要生产加工示范基地、全省大健康中药材产业化发展示范区,初步形成了“全市一盘棋、一县一主业、一乡一样板、一村一平台”的产业发展格局;形成了西秀辣椒、平坝高标准蔬菜、普定韭黄、镇宁“精品水果+小黄姜”、关岭“关岭牛+板贵花椒”、紫云“红芯红薯+林下经济”、经开区食用菌等“一县一业”产业格局。

贵州日报

2020年,安顺市第一产业增加值176.33亿元,增速6.4%,高于全省平均增速0.1个百分点,增速排位全省第三。蔬菜种植面积271.11万亩、产量446.18万吨(其中辣椒30.89万亩、产量53.79万吨);茶叶种植面积39.94万亩、产量2.03万吨;食用菌种植面积3.59万亩、产量18.39万吨;水果种植面积107.51万亩、产量74.41万吨;生态渔业总产量3.29万吨。蔬菜、食用菌、辣椒、金刺梨、水果、茶叶、中药材、生态畜牧、生态渔业等九大特色主导产业产量分别同比增长14.86%、30.41%、8.66%、12%、50.55%、13.26%、29.14%、28.98%、19.9%,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奋斗的终点,而是全面开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新起点。  安顺市将持续针对特色优势产业提品质强品牌,加快推动安顺农业“接二连三”,重点补齐农田水利、冷链物流、生产便道等方面的建设短板,加大招商引资工作支持力度,支持引进国家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农产品精深加工,培育壮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实体,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加快融合发展。  加强地方品种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大对关岭牛、安顺山药、白旗韭黄、宗地花猪、紫云红芯薯、平坝灰鹅、普定高脚鸡等地方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种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加深农业先进技术交流合作,针对安顺农业产业发展情况,把脉问诊,指导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安顺农业科技创新应用。  目标笃定,只争朝夕。安顺市正加快提高农业产业发展水平,推动实现农业兴旺,为乡村振兴赋能,书写更加精彩的答卷。  【短评】  乡村振兴 产业先行  乡村振兴的第一要务是产业振兴。安顺市始终把产业兴旺作为增强脱贫地区发展基础、增强造血功能的主要依托,作为提高脱贫群众收入和发展信心的重要途径。  回望脱贫攻坚历程,安顺市围绕农业产业发展下力气、动脑筋,因地制宜壮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出食用菌、辣椒、金刺梨等九大主导产业,有力助推贫困地区脱贫增收。  当地涌现出一系列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乡村产业发展示范点;通过发挥自身交通区位优势,持续巩固黔中腹地“菜篮子”“粮袋子”的地位,农业产业为安顺迈向全面小康进程注入强大动能。  历史翻开新的篇章,“三农”工作重心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站在新起点、启航新征程。安顺市把产业兴旺作为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将在农业产业发展中,努力克服内生动力不足、目标市场不明确、产品档次不高等短板弱项,以更务实的工作作风,抓具体抓深入,科学统筹发展乡村产业,加快产业“接二连三”,完善产业强链补链,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奋力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二、2021年5月27日贵州日报12版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贵州日报

黔中大地产业兴

新闻提示

刺梨花开、韭黄飘香、辣椒火红……初夏时节,安顺田间地头一派繁荣景象。

本期,记者行走黔中大地,记录一颗金刺梨、一串红辣椒、一片蔬菜地、一头关岭牛、一窝韭黄的精彩产业发展故事,绘就一幅“县县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奋进画卷,全面展现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生动场景。

关岭牛:生活“牛”起来

初夏时节,走进关岭自治县新铺镇江龙村胡胜江的关岭牛养殖基地,110头牛膘肥体壮。

贵州日报

关岭牛产业规模化发展。 张赛 摄

“按目前市场价,我的所有牛价值约200多万元,养牛还是很有‘钱途’。”看着自己的牛产业不断壮大,胡胜江回忆起自己转行的经历。

原是客车司机的胡胜江专门跑新铺镇到关岭城区线路,一次,他在花江镇见到养几十头牛的老人,圈舍干干净净,牛被喂养得十分健硕,打听到养牛收益好,让他动起了养牛心思。

“关岭牛市场价格很好,牛犊价格更是涨得飞快,有政府和龙头公司指导和保底收购,养牛更保险。”胡胜江看准时机,说干就干。

2016年,他10头牛起家,目前已经养殖100多头,他又种植300多亩皇竹草,养殖基地逐渐形成规模,他也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致富带头人。

胡胜江的成功“转型”只是关岭牛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2016年起,关岭实施“关岭牛三年振兴计划”,以改革创新的勇气和底气,将其作为“一县一业”和主导产业,抓住关岭牛这一扶贫产业的“牛鼻子”,把牛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第一民生工程和支柱产业,围绕关岭牛全产业链种、养、加、销全过程,成立专班、制定专案,从圈舍修建、牧草种植、技术保障、防疫体系、品种保护、精深加工、品牌打造等各方面做好规划,不断开创产业链、价值链、利益链。截至目前,关岭存栏17.94万头牛,为关岭牛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关岭在产业环节上抓特色、上规模;在产销对接上抓销售、保效益;在利益联结上抓分配、富农民;在组织方式上抓龙头、强带动。力争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实现关岭牛存栏30万头,出栏13万头,牧草种植面积达20万亩,屠宰加工肉牛10万头,销售牛肉3万吨,预计产值超100亿元。

 金刺梨:生活“富”起来

眼下正值刺梨花开,平坝区白云镇高寨村金刺梨种植基地的金刺梨由山脚延伸至山顶,一朵朵雪白的金刺梨花挂满枝头,林间套种的格桑花渐次绽放,美不胜收。

初夏美景吸引周边不少游客拍照打卡,头戴草帽的农户正在疏枝、抹芽,为秋季刺梨果丰收做准备。

贵州日报

安顺金刺梨深加工产品展示。 张燕 摄

产业一头连着基地,一头连着市场。目前,安顺累计发展种植金刺梨30万亩,各深加工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做强精深加工,完善金刺梨产业链。

在安顺经开区工业园区,贵州天赐贵宝食品有限公司车间生产线上一派忙碌景象:管理人员和工人齐上阵,对刚生产出的袋装金刺梨汁进行整理、打包;在公司仓储区,叉车运输各类瓶装、袋装产品,分类存放,等待装车运输。

贵州天赐贵宝食品有限公司是刺梨深加工企业,一方面在产品创新上下力气,陆续开发包括食品、饮品、健康产品、美妆等4大类、35种产品;另一方面,大力拓展销售市场,在广东、河南、天津等10个省市,累计打造120余家城市品牌直营店,实现金刺梨产销两旺。

如今,不只是天赐贵宝,贵州云上刺梨花科技有限公司通过精加工刺梨果酒,年总产值实现1.4亿元;安顺普定春归保健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金刺梨原汁产品,成功打入保健品消费市场;西秀区大坝村从卖刺梨鲜果到开发金刺梨干红果酒、饮料等,不断升级产业链……一个个行业龙头企业落户安顺,涌现12家金刺梨深加工企业,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达15万吨,生产产品10余种。

按照特色化、规模化、产业化、商品化的发展思路,安顺金刺梨产业做大做强做优,一颗小小的金刺梨正成为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的“金果果”。

辣椒:生活“火”起来

近年来,西秀区抓住生态优势,深耕辣椒产业,发展规模化种植,逐步形成辣椒苗培育、种植、加工与销售一体化全产业链条,特色产业优势充分显现。

“看中了基地培育出的苗品种好、产量高。”西秀区双堡镇左官村种植户侯金支每年都到育苗基地买苗。为了抢抓晴好天气,他把一盘盘辣椒苗装车后,赶回去移栽。

为帮助农民提升土地产值,西秀区成立贵州秀辣天下农业有限公司,根据当地土壤和气候,结合食品特性,由公司统一选择品种、统一育苗、统一供苗、统一移栽,保证育苗、用苗质量。同时,引进南山婆公司发展辣椒食品深加工,提升附加值,打造高端餐饮品牌,发展一线城市消费市场。

据悉,2018年开始,西秀区大规模种植辣椒,去年,辣椒面积达13万亩,产量22.6万吨,产值6.5亿元。今年,预计西秀区辣椒面积达15万亩,产量25万吨,产值约7.5亿元,有望带动种植户4万余人增收。

蔬菜:生活“鲜”起来

初夏,平坝区羊昌河坝区特色农产品联合示范种植基地里,农户忙着施肥、除草等管护工作,嫩绿的西洋菜将在7月迎来丰收。

羊昌河坝区作为平坝区14个坝区之一,种植面积2.4万亩,覆盖7个行政村,涉及农户5345户2.4万余人。

贵州日报

农户在平坝区羊昌乡坝区基地务工。 张恒新 摄

“经过考察与试种,我们决定种植特色产业,比如种植300亩西洋菜,以增产增收为目标。”天地和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负责人温福安介绍。

发展单品远远不够,在羊昌河坝区,每天都有上百名农户在西洋菜、丝瓜、大顶苦瓜、香芋南瓜等种植地里忙碌,产业多样化发展让群众一年四季都有活做、有钱收。

为更好地促进坝区发展,平坝区坝区产业发展模式以“公司+农户+基地”的生产模式签订生产合同,由公司统一定价收购农户产品,实行产销无缝对接。同时,以天地和、二官等产地批发市场为主,逐步完善农产品产地交易体系。此外,建立菜芯、西洋菜、香芋、茶叶、辣椒、瓜果蔬菜、金丝黄菊等一批直销直供“订单农业”基地,示范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近年来,平坝区以聚焦坝区建设为抓手,建成水肥一体化高标准蔬菜示范基地,培育康农生态、德康农牧、昊禹米业等省市农业龙头企业22家、专业合作社352个、家庭农场58家,带动全区4868户群众增产增收,平坝荣获全省蔬菜产业十大生产基地荣誉。

韭黄:生活“香”起来

近日,普定县白岩镇十二营村韭黄种植基地投产种植1300余亩韭黄中,40余亩进入成熟期,一窝窝金灿灿的韭黄香气宜人,40余名工人在田间地头忙着收割,预计收割后韭黄产量可达5万斤。

2017年以来,白岩镇十二营村实行“党委+村级公司+农户”模式,利用水泵将牛路河、附近水库的水引到田间地头,拿起水管就可以在韭黄基地进行浇灌,农业基础设施逐渐完善。

贵州日报

普定县白岩镇十二营村金灿灿的韭黄惹人喜爱。 朱红艳 摄

“一年可收割两三茬韭黄,每亩年产量约4000斤,年亩产值可达1万余元。”十二营村党总支书记刘正林介绍,十二营村将积极联系平台公司,做好韭黄销售对接工作,确保韭黄“种得活、卖得脱、划得着”。

依托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的品牌优势,普定韭黄产业发展迅猛,化处、马场、马官、白岩等多个乡镇相继成立韭黄种植村级公司,全县10万亩韭黄形成高产、优质、高效的产业和规模化、特色化、品牌化的经济发展模式。韭黄研发中心、韭黄清洗车间、韭黄冷藏设备一应俱全,韭黄面等韭黄加工产品初具雏形。如今,“2019年贵州省蔬菜产业十大生产基地”“全国韭黄种植第一县”等称号,已经成为普定的代名词,韭黄产业成为当地群众致富增收的重要抓手。

红芯红薯:生活“红”起来

在紫云自治县白石岩乡幸福园村基地,双季红芯红薯移栽工作有序进行:覆膜、挖孔、插苗……农户把红薯幼苗分苗后,小心翼翼地移栽到一垄垄土里。

贵州日报

紫云红芯薯。 紫云自治县委宣传部供图

“这里土质属黄沙壤土,最适合红芯红薯生长,现在是红芯红薯移栽期,比较忙,每天大清早,就有数十人在基地务工。”白石岩乡人大主席吴崇雨介绍,紫云红芯红薯销往全国各地,产品供不应求,每天都有电商订货。

白石岩乡是紫云红芯红薯核心产地,目前,该乡红芯红薯种植面积6000余亩,去年产量达900万斤。

近年来,紫云自治县把紫云红芯红薯作为特色产业,加大扶持力度,扩大种植规模,以白石岩乡幸福园村、干水井村为种植核心区,辐射带动规模种植。去年,紫云种植红芯红薯1.8万亩,产量达1800万公斤,通过政府、合作社、电商平台等大力宣传推广,产品远销长三角、珠三角及京津冀等地消费市场。今年,计划种植面积5万亩,产量预计5000万公斤。

紫云依托一产、壮大二产、催生三产,合理利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和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产业发展思路,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引进龙头企业,推进红芯红薯精深加工。同时,按照有机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地理标志“两品一标”保护及品种、品质、品牌和标准化生产“三品一标”要求,扎实强化紫云红芯红薯品牌培育,着力推进公共品牌打造,目前,红芯红薯产业惠及当地群众7000余户,户均增收5000余元。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金秋时 胡彪